第四十九章 贾权眼中的诸皇子(2/2)

“比如权的一个好友,礼部四译馆主事张英,今上亲政后第一科二甲进士。中举时年不过二十有四而已,堪称是少年英才。当年那批二甲进士中,他是在观政之后留在六部仅有的几个。当初他的同年,对他能留在六部,还是吏部这样的六部之首,都相当的羡慕不已。

“就连他自己也是自信满满,以为最多二十年便会做到尚书,至少也要做到安抚使一类的一二品大员。可这十余年过去,却一直在六部各司打转转。他的那批同年,如今大多做到了各部郎中,诸路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一类的三四品大员,至少也做到了一个知府。”

“甚至做到了安抚使、六部侍郎的也不是没有,当今的兵部侍郎就是他的同年,他六部都待了一个遍,依旧是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去年虽说总算升了一级,但却从六部之首的吏部,被踢到了礼部四译馆。”

“而且这十余年来,从来都没有外放过。别说知州了,就是一任知县都没有做过。这么多年的冷板凳坐下来,就算涵养在好的人,也会变得过于偏激了。此人自觉满腹才华,却是无处施展,便常常饮酒消愁。”

“权与其在酒桌上相识,一来二去就成了好友。此人虽说官职不大,但因为在六部打熬了十余年,对六部大小官吏极其熟悉。各部之间的那些弯弯曲曲的道道,向来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而在京城之中,他这类的官员可并不在少数。京城的这些大大小小衙门中,那个庙里面没有屈死的鬼?没有把冷板凳坐穿的官员?这些人虽说权不可能都交往到,但与权常来常往的有十几个。遍布了六部、御史台、宗正寺这些中枢要门,甚至还有一个是东宫詹事府的。”

“这些人位低权轻,让他们办一些事情自然是不太可能。可从他们嘴里面知道点消息,却并不是很难。宋王府几任长史的那些事,就是宗正寺一个朋友告诉我的。他在宗正寺、詹事府兜转任职十余年,品级虽说不高,但可以说对诸位皇子的品性可谓是了如指掌。”

“太子刻毒、心胸狭窄,外表虽说装的忠孝,其实色厉内荏、刻薄无比,根本无人君之像。政事上又拈轻怕重,根本承担不起一国之君的重任。他甚至断言,如果太子真的继承大统,这大齐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瑞王、景王二王表面上看,倒是满会招揽人心的。可骨子里面依旧是天性薄凉,无一不是虎狼之性,眼睛除了今上那个位置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洛阳城内涌进的流民,有多少是二王就藩后,横征暴敛、巧取豪夺造成的?恐怕数都数不过来。”

“蜀王虽说文采一流,至少表面上看尚还算礼贤下士,被朝中诸臣称之为贤王。可据我这位朋友观察,蜀王骨子里面与中宫所出其他诸子并无两样,甚至阴狠刻毒方面还要远胜于其他诸子。只不过相对于其他诸子来说,蜀王不是一般的会伪装罢了。”

“纪王因为母亲原来只是一个宫女,地位极其低下,到死也不过只是一个嫔。再加上宫内传闻,其母亲是当年烈宗皇帝硬塞给今上,到今上身边时已经有孕在身。这位纪王,压根就不是今上亲生骨肉,而是当年烈宗皇帝之子。”

“所以这位四皇子生性胆小怕事,就算是一颗树叶落在头上都怕砸了脑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此人到藩地之后,藩地百姓反倒是今上已经就藩诸子之中日子最好过的。至于滕王,生性极其贪婪。王爷,您这座王府之前原本是藤王府。”

“如果权没有猜错的话,滕王就藩之后这座王府恐怕连座水缸都没有剩下吧。要不是这座府邸他没有权利处置,恐怕连横梁都会拆走卖掉。而且这位六皇子头脑简单,性子极其粗鄙。别人经常挑唆几句便入套,被人当做出头鸟而不自知。”

“赵王体弱多病,自就府以来缠绵病榻,恐怕时日无长。至于宋王,不仅生性刻薄、贪婪,而且飞扬跋扈。母家是今上诸子之中最为雄厚的,其外祖虽已经致仕,但多年礼部尚书、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的仕途经历,其门生故吏遍及朝野。”

“其舅父一位现任司农寺正卿,虽说位高权不重,但依仗家世在朝中结党营私、左右逢源。平时虽说不显山不露水,但其在文官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中书省几位相爷。另一位舅父,虽说只在两浙东路任知府。但两浙东西路与江南东西路一样,堪称我大齐朝最富庶的地方。”

“虽说只是一个知府,对整个江南官场却有着不是一般的影响力。这位宋王在朝中,有这么一位资本雄厚的舅父为内援,在外又有另外一位影响力巨大的舅父为外援,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连太子与中宫所出诸子,对其也一向是礼让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