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拥立吴三桂(2/2)
王五没吭声。
他在想事。
印象中吴三桂打着朱三名义起兵仅仅几个月后就自立为周王,废弃康熙年号,改元利用,当年即为周王元年。
过了几年,由于吴军始终无法渡江,加之抗清联盟崩盘,为挽回人心吴三桂方在衡州匆匆称帝,正式建国大周,改元昭武。
如果说朱三的失踪迫使吴三桂自立,那几年后的称帝应是用来安抚人心,提升士气的手段。
可那个时候称帝真就是垂死挣扎了。
徒落个被人耻笑而矣。
但要是吴三桂现在就称帝呢?
即便西北战局打成胶着仗,吴三桂自领的中军进展依旧顺风顺水,耿精忠那边打的也很积极,孙延龄那边估计也不错,整个抗清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吴军上下更是士气高昂,对杀过长江去充满信心。
按张长庚分析另几家不反对的情况下,吴三桂于“高潮”时登基称帝然后以皇帝名义颁发北伐诏书,同当年的朱元璋异曲同功。
真当了皇帝,吴三桂还会在长江边犹豫不决么?
至于那些真正的复明人士,真的重要么?
便是襄阳的虎帅他们,恐怕也不重要。
枪杆子出政权。
兵强马壮的吴周集团在吴三桂称帝刺激下,打的只会更凶更猛。
一时之间,王五都动摇了。
但往往过于乐观的分析往往都会伴随巨大的风险。
张长庚说的再好,也不能保证事情真会如他说的那般。
将灭清当成头等大事来办的王五不敢冒险真的同老张一起去劝老丈人称帝,踌躇了下提出自己意见。
就是希望张长庚能同他一起劝说吴三桂拥立韩王,以确保反清联盟能够正常运转下去。
不想张长庚却是轻蔑一笑,道:“这个韩王根子不正,哪里能为天子。就算我肯承认,你老丈人也不会承认。”
闻言,王五眉头微皱。
韩王朱璟溧的亲王身份的确不“正规”。
虽说他是朱元璋之子韩宪王朱松的九世孙,但根据明朝的宗室降等制度,清军没有入关时朱璟溧连个宗室都不算,就是一平民百姓,与朱明皇室毫无关系。
山西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时,朱璟溧被义军首领虞胤、韩昭宣推举为“韩王”,兵败以后朱璟溧逃到湖广。
永历帝在宗藩凋零、谱系紊乱的情况下,出于策略考虑承认了朱璟溧的韩王封号。
如此,一个根本不是宗室的朱姓之人,怎么可能会被吴三桂承认为天子后备人选呢。
韩王不能,荆州的东安王更不能。
郑家手里的鲁世子等宗室,吴三桂也不会承认。
事情就又陷入死循环。
难不成还真要劝吴三桂自立为帝不成?
“我手里有三四万人,你那也有三万人,再有你岳父几万人马,咱们合力渡江北上,何愁大事不成?”
王五眉头紧锁的样子让张长庚以为对方对自己的提议心动了,趁热打铁开始“诱导”起来。
王五微哼一声:“我不相信你张长庚会真心拥护吴三桂称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张长庚知道要说实话了。
因为对方也猴精。
坦言他除了想要这份拥立大功外,就是真心希望吴三桂能把满清给灭了。
不然,他这个定北王怕是要被清廷挫骨扬灰。
盯着老张看了又看,王五发现老张的眼神无比清澈。
也就是老小子是真心想给吴三桂披黄袍。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只要你点头,事我来安排,到时你站在我边上就是,对了,劝进表也由我来写,不用你操心”
张长庚热火朝天的就等王五点头提笔写劝进表了。
“这件事我现在不能给你答复,我得问问马宝将军。”
王五还是坚持了自己想法,也想知道马宝对此事的态度。
此人是吴三桂封的右翼将军,于吴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金吾四将军和左翼将军张国柱。
也是同胡国柱、吴国贵一样的反清急先锋。
这次作为前锋接收官,马宝带了五千骑兵来武昌。
张长庚无奈只好同王五一起去找马宝。
“王五兄弟?”
看到同张长庚一起来的王五,马宝很是惊讶,他以为大元帅的小女婿在荆州呢。
“马将军!”
王五没心情与马宝叙旧,当下将自己欲劝说岳父拥立韩王为天子的想法说了。
张长庚怕马宝先入为主,待王五说完忙将自己想法也说了。
听了二人所说,马宝很是惊讶,也倍感错愕。
思虑片刻先是对王五道:“当年我之所以降大元帅,并非不能战,实是永历弃国寒了我等西营将士之心。”
王五听后没有说话,他知道马宝说的是实情。
永历弃国这件事令得西营数万将士向清军投降,也让不少永历朝臣就此丧失复国希望,纷纷隐入山林。
马宝当年投降时也说的很明确,他是投降吴三桂,而不是投降满清。
清廷知道此事后曾多次要吴三桂将马宝调往它处,但均被吴三桂以南疆刚定,人心浮动、降兵不稳为借口拒绝。
此事后来就不了了之。
只此时与当年不同,韩王的人品气节比那永历不知高出多少,因而王五对马宝还是很期待的。
只要马宝肯支持拥立韩王为帝,吴军内部肯定也会有人支持,对吴三桂也能起到一定影响作用。
未想马宝转头却对张长庚道:“定北王所言正是马宝心中所想,我愿与定北王劝进大元帅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