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碰撞(2/2)

能比吗?蒙军是一群战术落后、武器落后、训练极差、士气低落的部队,用乌合之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现在的对手可是纵横西伯利亚高原数百年的哥萨克骑兵,其勇气、战斗精神和训练程度都非蒙军可以比拟。“战斗民族”的称呼,绝非妄言和吹捧。

就这样,打死一个冒出来几个,似乎永远也打不完一样。

在瞄准一人开枪的间隙里,其余人都前进了几大步,就是神枪手也不能一枪打两个啊!这么多人根本打不过来。很快地,敌人的面目都能看得清楚了,他们手中的马枪也响了。

人民军开始有伤亡了,这种伤亡对他们的防守来说很不利。

因为战线较长人数不足,所以基本上平均每人防守的宽度有近三十米。当其中有人伤亡后,相邻的战友们不得不接下他们的防区,使本来就捉襟的局面更危险,有几个地方甚至出现了百米的无人区。

观阵的高福源迅速派出了他的预备队,但在遍地开花的阵地上,这点兵力根本无济于事。

祖列欣根本无视已经横七竖八躺满了阵地的部下,俄国人视死如归,根本不在意伤亡数字,这是他们的传统。作为指挥官,他只有攻城拨地的责任,望着近在咫尺的人民军阵地,他得意地咧开大嘴。只要白俄兵近身,身材羸弱的人民军可不是人高马大的哥萨克骑兵的对手。

忽然之间,他发现人民军阵地后面冒出一连串白烟,接着天空中出现许多冒着火光的飞行物纷纷落到己方冲锋的士兵里。随着一声声巨响,他的眼里出现一幅奇怪的画面。无数白俄军被气浪掀翻,或被炸死,没有死的也被这些巨响打懵了,然后纷纷重新趴在地上。

敌人用了迫击炮!从爆炸的密度看,足有一个迫击炮连在彼!

对这个东西,祖列欣并不陌生,毕竟他经历过一战,而迫击炮正是在一战中大放异彩的。他只是奇怪的是,人民军的火力竟然如此之猛,这还是那支听说连步枪都需要进口的国家吗?

不能说他对中国偏见之深,实际上在正史上的民国,哪怕一直到抗战结束后,中国军队的武器来源哪怕是轻武器都无法保持自给。在民国初期,整个北洋军的火炮总数没超过500门,而随着军阀间频繁战争的一个结果是,总体上各派的火炮数量不是增大而是变少了。

这就是中国的国情,经济和工业实力决定着军事实力,这是铁律。虽然没有具体了解多少,但祖列欣所得到的一个印象是,中国火炮都靠进口。

然而因为张汉卿,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奉系通过各种手段,从搜罗、购买大炮到添置生产线,已经形成了较简单且完整的兵工体系,足以满足一般步兵的作战需求。不但如此,沈阳兵工厂还进行了一系列新式武器的开发工作,像迫击炮这种东西,在已经完全吃透75mm山炮和野炮的沈阳兵工厂人来说,是极简单不过的。

张汉卿的人民军是接收迫击炮最多的军队,因为西北山地较多,交通不便,对重炮的需求反不如较轻的迫击炮来得强烈。作为奉系的犄角之一,张作霖对人民军的装备可谓极为上心,除精锐的27、28、29三个师同步装备之外,其余新生产的迫击炮都供应了人民军。

其实张汉卿分配这些武器也是有先后顺序的。对陕甘的驻军,迫击炮已经配置到团,算是优先,因为对手的实力远强过残蒙势力。在蒙古驻军第26骑兵师中,只有库伦和买卖城各有一个迫击炮分队(连),而且是单独成军的。

他之前认为这些足矣,因为在预想中,蒙古最大的分裂势力已经被打垮,能够对蒙古驻军造成直接压力的敌对力量已经不成气候。而且因为和苏俄的关系缓和,在最近几年,人民军和苏俄军不会有直接的冲突。有限的资源,自然是要放到最合适的地方。

他根本没想到的是,白匪军竟然会和他过不去。

不过幸好因为买卖城的重要位置,他还是很有“先见”性地放了这个迫击炮连,不然,李杜在防守上更会吃力。

这次抗匪第一线,李杜做了精心准备。除了天堑之外,他还安排了营属重机枪连镇守两翼,迫击炮封锁阵地前沿,给防守步兵以火力支援。为了方便前线统一指挥,指挥权就交给了高福源。在关键时刻里,高福源终于发出了指令,事先筑好阵地的9门迫击炮分成三组,连续近五十枚炮弹硬生生把白匪军猛烈的进攻势头打断。

人民军防线度过了第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