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朱锦父子(2/2)

“朝中哪有什么阻隔,”董寿想了想,“也就御史台的曹慎修,那就是个腐儒罢了。先前因为你李知府写的那份奏报,他当堂折辱王相,王相让秦公去说好话,反而让他赶了出来。你说,他这不是找死么?”

“可不是么!说破天,这也是陛下授意的差事,哪里容得他一个小小的御史中丞指手画脚?”李登府连连应和道。

“呐,接下来的事情,还靠你我共同用心。那曹慎修不需要管他!他如果知晓好歹,不掺和此事,倒也罢了;如若不然,陛下动动手指,准保让他家破人亡!”

“说得是,说得是啊!”李登府的心掉回肚子里,“区区一个御史中丞,又能成什么气候!——来来来使君,满上,满上……”他斟了一杯酒,交到董寿手里,“这酒可曾称心?”

“称心,称心!”董寿连连称赞,“不过,要说董某喝过最好喝的酒,还是那陈南府古井驿的井水酿就的,那可真是……”他想找出几个文雅的词来形容,可腹内草莽,饶是搜肠刮肚,始终无从寻觅,只好连声道:“好!好!好!”

“那古井陈酿,是老天爷赏给陈南府的,咱这柔远地界没那个福分不是?”李登府谄笑道。

“说得是,无妨,”董寿又是一杯酒下肚,舌头都不利索了,“李知府,真是,太周全,够朋友,无怪秦公时常夸赞你。现在还只是个区区边郡知府,可惜了……”

“哎,都是为国为民嘛!”李登府故作姿态,“只不过,卑职在柔远也待了有些年头了,正不知秦公是否愿意提携啊。”

“好说,李知府,”董寿醉醺醺地回答,“这次的差事做好了,董某自然会在秦公面前帮你说话!”

“哎哟!卑职感激不尽……来,使君,再来上一杯……”

————

从清早开始,朱锦就和儿子朱嗣宁就已经在中军大帐前,等候北疆按察使董寿的光临。

朱锦已经五十六岁,须发花白,浑身上下显露出令人敬畏的豪气。他身长足有八尺六寸,与儿子朱嗣宁站在帐门,看上去,浑如两尊门神。

朱锦面色乌青,双眼突出,左半张脸被一张浑金面罩所覆盖——这是他一代名将最为显赫的勋章。

二十年前,父亲刚刚去世,朱锦入朝,继承了阳罗侯的爵位和从二品北疆节度使的官职。那年九月,就在朱锦还在徐徐赶回柔远的时候,凛冬过早地到来,曼桓出其不意地南下,渡过柔远河,迅速包围了柔远府。朱锦连夜驰援柔远,以七千兵力对抗曼桓五万铁骑,从夜里杀到天明,硬是杀得曼桓铁骑人仰马翻,铩羽而归。

在这场战役中,朱锦冲锋在前,身上受了七八处伤;最可怕的一处在脸上,那是当时的曼桓王亲自砍伤的:伤口从额头正中央劈下,沿着左眼眶,划过脸颊,直达耳根,将一张脸斜劈成两半,甚至伤及颧骨。

此役过后,英宗召见朱锦入朝,当着文武百官和太子——即当今洪善皇帝的面,亲自解开缠在他脸上的纱布,向百官和太子历数阳罗侯的汗马功劳。末了,英宗命令太医署最好的太医为朱锦疗伤,并赐给他黄金十斤。

朱锦用其中的四两黄金,打造了这一张面罩,剩下的黄金悉数分给部下。阳罗军感怀不已,至今还时常把此事拿出来述说。

二十年来,朱锦固守北方,曼桓再也没有渡过柔远河一步。相反,他还主动寻找曼桓军队,九战九捷,威震曼桓王庭,留下了“金面朱侯”的赫赫威名。不过,在曼桓人那里,更多地是称呼他为“金面阎王”。

与朱锦相比,朱嗣宁却是另外一番样子。他的身材与乃父相似,高大威武,但面庞白净俊美,人称“白面书生”。只是这书生名不副实,朱锦父子都没有读过书,大概只能写自己的名字而已。

何况,这个“白面书生”看似文静清秀,在曼桓王庭那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五年前,他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率领轻骑兵五百人渡过柔远河,侵入曼桓营地,挥刀斩下曼桓太子的头。受此惊吓,老曼桓王不久就死了;若非如此,吐也勒还不至于成为曼桓王。

因此,白面书生朱嗣宁还有另一个别号——“白面阎王”。

此刻,这两个令曼桓闻风丧胆的阎王,身着红色战袍,头戴金冠,已经在大帐门前等候了将近一个时辰。

“怎么还不来?”朱嗣宁不耐烦地问。

“稍安勿躁。”朱锦淡淡地答道。

就在此时,一骑飞马从大营门的方向奔来,在朱锦身旁约束住。骑在马上的是军中一名骑都尉,他来不及下马,就匆忙禀报:“君侯,营门口那边吵起来了!”

“怎么回事?”朱锦问。

“是按察使董寿,非要坐马车进营,五营校尉拦着不让进,就吵起来了。”

“马给我,我去看看!”朱嗣宁喝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