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想走没那么容易(2/2)

另外三艘的损失,可不算不上是被击沉了,两艘顶多算是被打的失去了战斗力,还有一艘更倒霉,纯粹的撞上礁石了。

双方的大型战船里损失差距比较大,中型船只上周军这边的损失就比较多了。

因为周军里的大型船只不多,都是一些几十吨左右的中等船只为主,这些中等战船看似数量多,但是火力其实不咋地,防护能力也很渣,打起来面对敌人的密集舰炮火力反击,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打起来损失就比较大了。

还有那些小船,那纯粹就是用来当火船使用的了,这玩意直接一口气就烧掉了上百艘,你要说这些算是损失,那么也就大了。

抛开战船的损失外,周军方面的水兵损失也不少,至少死伤了三百多人的水手,部分是在炮战里死伤的,不过还有则是在跳帮作战里损失的。

当然了,对面的明军损失更大,他们仅仅是大型战船就损失了四艘,中小型战船损失更多,然后还有损失了数十艘的普通船只。

人员伤亡更大。

反正明军各部,包括郑芝龙所部在内,他们先后往靖江这个弹丸之地里增兵万人以上,加上原有的兵力,此地的明军兵力其实不是少,其水兵和地面作战兵力加起来,总数至少也是一万五千人以上。

而他们最后成功撤出的兵力有多少,估计不足五千人,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郑芝龙的兵力,并且以水兵为主。

至于地面作战兵力,其实大部分都是损失掉了。

仅仅是在最后关头里拥挤在码头上,因为又没能登上船只而最后俘虏的明军士兵加起来就有三千多人呢。

而在这之前,明军也被俘虏了几千人,而持续的作战里死伤好几千。

明军道最后,根本就没能接应并撤走多少的地面作战兵力。

周军最后的战果这么大,除了海军奋力作战外,也和陆军的大力配合有极大的关系。

毕竟单纯说海军的话,其实周军海军是没能力直接拦截明军水师撤退的。

毕竟真说起来,周军海军的大型战船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又或者是水手,炮手的质量上,其实都不如对方。

周军靠的是南北两岸的岸防火力支援,靠的是己方不惜成本用来数以百计的火船,更是利用了对方要掩护运输船撤退。

这些都是局限了对方的实力发挥。

尤其是南北两岸的岸防火力合力进行炮击,足以覆盖封锁全部江面,哪怕是江心部分也不例外,这意味着对方作战的时候,除了要和周军海军作战外,还需要硬抗岸边的炮台火力,而且它还不能提前跑路,因为它们要掩护运输船。

如果它们自己先跑路的话,那么那大几千人的溃兵和众多的运输船一艘都别指望能够撤出来。

诸多情况也就导致了郑芝龙的船队是在被帮助手脚的情况下迎战的,如此情况下导致较大损失也就是清理之中。

后续如果是在长江出海口附近,也就是崇明岛一带海域遇上这些郑芝龙船队,或者干脆是在沿海海域遇上郑芝龙的船队,估计就没不可能获得这么好的战果了。

嗯,别说战果了,自保估计都够呛。

但是这些就不是洪乐成少将所能担心的事情了,毕竟他是陆军将领,而他的任务也不是重创郑芝龙的船队,而是拿下靖江,然后部署炮台,设置铁索浮桥彻底封锁江阴长江河段。

进而确保江阴以西海域的航运安全,为后续的北伐奠定后勤供应的基础。

至于其他的就不在他的关心范围之内了。

稍候几天,周军的陆海军继续合作,在两岸炮台西侧,也就是内侧设置设立铁索浮桥。

同时周军第四步兵师的工兵部队还在在原来明军构筑炮台的原基础上,继续扩大北岸靖江炮台,同时修筑包围炮台的防御设置,修筑营房等等。

按照预定计划,第八重炮营后续将会暂时部署在这里,一直等到后方的兵工厂生产出来更多的十八斤加农炮并固定部署到这里之后,第八重炮营才会调走。

至于现在,则是只能先后第八重炮营里的六门十八斤加农炮,暂时充当北岸炮台的顶级火力,并搭配大量的明军遗留下来的重炮作为北岸防御。

按照计划,后续这个北岸炮台将会陆续配属至少十门的十八斤加农炮,二十门以上的九斤或十四斤加农炮。

装备三十门以上大口径加农炮的北岸炮台,将会和同时火炮数量更多的南岸炮台一起,彻底封锁长江。

此外,南岸的江阴炮台还在修筑第二炮台,等完工之后估计就能有三个主要的炮台。

这三个炮台预计加起来装备的大小长管加农炮将会达到百门左右,足以确保封锁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