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平淡为官最新章节!
所以改革是要一直进行下去的,而变革,却不能总是发生,不然一个社会承受太多次剧烈的动荡,必然会引发整个国家体系的崩塌,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即便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也得一步步慢慢改,而不是发现了什么问题,立刻从头到尾全部改一遍,治标不治本,有的时候要比治标正确的多。
因为老百姓有的时候其实并不在乎本,而本往往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问题,动了这些本,便等于是摧毁了整个国家的基石,所以短时间内是不能动的,也只能暂时用那些基本的政策来治标了,就像是麻醉剂和止痛药,暂时麻醉病人的神经,然后再慢慢进行手术进行根除。
若是立刻动手术,连麻药也不上,给病人准备的时间也没有,便立刻对病人进行手术,那一般人都是接受不了的,治国如烹小鲜,这是老子说过的话所谓烹小鲜,很多人把他理解成为治理国家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只需要把食材放入锅中,然后慢慢烹煮,便能呈现出美味的佳肴,也认为这么做,更加符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想法。
但老子的想法其实并不仅仅简单到这个地步,而说出这样话的人,也往往并不会做菜,做菜的时候,尤其是烹小鲜的时候,也即做鱼汤的时候,往往需要十分小心翼翼,不能乱动,不然鱼肉就会散架,而在煮鱼汤的时候还得注意火候,保证鱼肉不会太老,然后还得注意他的味道,不能太咸,让鱼的鲜味被遮盖住,也不能太淡,不然鱼腥味便会让人感觉到,所以老子口中的治国如烹小鲜的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就要像煮一条鱼一样,小心翼翼的,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国家不会像那条鱼一样,在大动作之中直接散架,这锅汤也就毁了。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无为而治,讲究顺应自然,不应该进行人为干涉,甚至很多人认为老子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前驱,主张无政府的乌托邦社会,但老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狭隘,他的思想之中,其实更加接近当今社会保守党的思想,他们也喜欢改革,但往往是社会推动他们进行改革,而不是朝廷自身去进行改革,由底层民众的意愿来推动改革,慢慢治理这个国家,将这个国家改造成人们心目中的国家,这也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之一。
而对于这一点,徐清是十分赞同的,儒家的思想提倡尊古,这是徐清所不喜欢的,毕竟社会在进步,所谓的共产主义,跟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自然不可相提并论,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其中最大的差别,便是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是因为物资极度缺乏,所以一个部落为了延续下去,就必须保证整个部落的公平,而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是物质发达的共产主义。
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但往往很多人会说原始社会和如今人们心中所想的社会主义并无不同,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两者之间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儒家的思想徐清很喜欢研究,但对于他们法先王的态度,认为祖宗比什么都重要的理念,徐清是不赞成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儒家在之前的几千年里,可以一直适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整个社会在科技层面上是停滞的,虽然人类发明出了四大发明,但依旧是农业社会,与夏商周时期,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依旧是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文化自然能够占据上风,因为生产能力不变,制度自然也就不需要改变,任何制度的诞生,都是跟生产力有着很大关系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建设起集权制的古代国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中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耕技术,从而拥有了极大的生产力,故而可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
当然,这样的生产力放在农业时代可以称得上是强大,但与工业时代相比,自然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所以这样的增长,其实也不过是一丁点而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夏商周和元明清,在科技层面上,是有进步的,这这个进步,远远达不到将生产力提升十倍以上的能力。
这与工业革命有着巨大的差距,工业革命是直接将人类的生产力从原本的状态,直接提升了接近百倍以上,从而也让整个社会衍变出了无数的制度,法国的王权集中制度,英国的议会制,德国的容克贵族制度,俄罗斯的沙皇制度,奥地利帝国的二元君主制,每一个国家的制度都不尽相同,这就是因为生产力的改变,让国家的制度得以改变。
放在农业社会,以欧洲的地理状况,唯有封建制度才能作为国家的制度来保证国家的运行,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如果是放在工业革命以前,儒家制度确实可以维持一个国家的运转,因为生产力即便有所进步,但进步有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的制度自然也要改变,所以对于儒家,在思想上,徐清是接受的,也是尊敬的,但在他们尊古的理念上,徐清是不支持的。
而法家的变法思想,徐清也很难全面性支持,他希望国家法制,但并不希望国家遭受如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这样的剧烈动荡,因为如今的宋朝并不差,作为世界第一大国,虽然有着种种的问题,但都不致命,并不需要一场大变革,来把整个国家的弊病全部铲除,法家在徐清看来,有些过于武断了,因为徐清很清楚的知道,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处理不完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农业时代,一个国家的问题无外乎不提增长的人口与不能增长的土地之间的矛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