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文化制度传统(2/2)

但是当时的宋朝已经初步掌握了近海航行的能力,日本离宋朝也不是特别的远,在听到对方想要闭关锁国之后,宋朝立刻就以自由贸易的名义向当时的平安朝廷宣战,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日本根本连抵抗的能力都没有,想当年美国将军佩里仅仅只是率领四艘铁甲船便让日本俯首称臣,宋朝这次派出了一百艘战舰,虽然没有铁甲船,但这样的规模也远远不是日本可以抵抗的,经过几天的挣扎之后,投降显然是日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了,然后便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赔款之类的事情也是照例进行。

紧接着日本便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骚动,只不过于历史上尊皇攘夷大政奉的倒幕运动还不同,这一次并不是像历史上一样,是由幕府将军签订了条约,在当时的时代,日本尚且还没有武家执政,而是由天皇以及其摄关家藤原氏在执政,所以当宋朝击败日本的时候,签订投降书以及条约的人是朝廷的人。

这一下立刻引起了武家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丧权辱国的事情,当然,这些其实都是借口而已,在当时的日本,武士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本来就已经开始显现,事实上,若是没有宋朝的军队前来,再过七十年左右的时间,第一个武家权臣平清盛就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平安时代最后的掘墓人,成功开启之后镰仓幕府的时代,所以宋朝的到来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武士们立刻组织起来向朝廷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清君侧,在他们看来,天皇当然是好的了,毕竟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后裔,所以天皇是不可能出错的,但天皇的身边却有着一**臣,正是因为这**臣的存在,所以朝廷才会战败,至于这**臣是谁呢,当然就是以控制天皇而得到权利的藤原氏一族了,而武士们的起义就是为了保护天皇,诛杀这些藤原氏奸臣。

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德川幕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所以日本其他的诸侯宣布效忠天皇,向德川幕府开战,最后朝廷得到了胜利,而幕府时代则彻底终结,而在这个时代,双方却彻底改变了,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武士取得了胜利,无数藤原氏的族人被诛杀,而天皇也成为了名义上国家元首,至于武士们则拥力了源氏作为武家的栋梁,担任征夷大将军的职务,正式在镰仓开幕。

历史的反转有时就是这么有趣,而新建立的镰仓幕府依旧尊重天皇,但此时的天然依旧没有任何的权利,所有的权利都为武家所掌握,而新生的武家政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宋朝谈判,希望能够派留学生到宋朝学习工业革命的技巧,然后希望可以购买宋朝的机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对此宋朝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毕竟其他殖民地的学生也有不少到宋朝留学的情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把一个国家的精英人才笼络到自己的身边,再也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了,再加上宋朝的高等教育实在是太花钱,单单依靠国家支付根本就无法维持,而为了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就必须要收取高额的学费,但当时整个宋朝无疑是承担不起这种费用的,所以最后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留学生支付这些贫困学生的费用,以此来降低学生和朝廷的压力。

而留学生们对此也并没有什么异议,毕竟在自己的国家,是永远也不可能学习到这些知识的,唯有在宋朝,才能系统的学习这些工业化的结晶,所以这些国家也会组织起自己国家的人才,然后把他们送到宋朝来,有的是送一些小孩儿来,从小学便开始接受教育,还有的则是直接送大学生来接受教育,日本自然也采取这个办法,送了不少的学生来到宋朝的大学学习各种各样先进的知识,然后又花重金从宋朝置办了不少重工业的机器,蒸汽机,还有冶炼机器,这些都花费了国家巨大的金钱,但得到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刚开始的时候,徐清对于让日本学习工业化的东西还是有所顾虑的,毕竟当年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太过于深重了,可后来徐清仔细一想,自己又为什么要惧怕如今的日本呢,当年的中国之所以会被日本欺负,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愚蠢的拒绝工业化而已,最后导致中日之战是一个工业化的日本对一个农业时代的中国开展,正因为如此,中国才会打的那么惨。

而如今,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只宋朝,而日本学习的也是宋朝的科技,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已然不再是一个农业国而是率先成为了工业国,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害怕呢,如果中国依旧会因为日本而重蹈覆辙,那么这也是中国的命数了,毕竟一个国家总有衰落的时候,即便徐清再怎么防备,如果一个国家从根子里烂了,那么是被别人消灭还是被自己消灭,显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所以徐清在经过简单的思考之后,便答应了日本让他们的学生可以进入到宋朝的学堂,也同意将武器卖给日本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算聪明人的话,东亚民族确实要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聪明的多,比如说在二战之后成为发达国家的地区,是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这些都是东北亚地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发达国家了,而这些国家或者是地区,都是后来居上的,这可比那些欧美原始的发达国家要难多了,毕竟他们需要挣脱欧美国家的束缚才能够成长起来,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能够把日本变成一个忠心的仆从国,宋朝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也确实好解决许多,所以徐清答应了日本的请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