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教育的目的(2/2)

但李德能理解这件事情就非常的稀奇了,他生长的年代,是一个儒学为尊的时代,四书五经基本可以说是他们眼中基督徒的圣经了,而他们读书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白了,就是为了当官的,这样一个生活在旧时代背景下的人,在教育上竟然能够有如此先进的理解,这不得不让徐清感到好奇。

“德明,你的这些想法,是从何而来啊?”徐清亲切的叫李德的字,作为宰相,虽然李德跟他的年纪差不多,可在徐清的眼里,确实称得上是晚辈,李德也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丝毫没有诧异的样子,甚至心理还对徐清叫了他的字而感到激动,能够被宰相如此亲切的叫字,这对于李德来说,甚至是一种荣誉。

“回禀宰相大人,下官自任官以来,历任教育之职,且任职之地,大多为偏远荒蛮之地,人烟罕至,经济不达,我探访民情之下,发现当地百姓愿意念文做学问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想要读书,都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其中大多数人都想要学习有关工科的知识,未来当一个工程师,或者是去技术院校当一个技术工人,因此,下官就自己想,每一个地方,对于教育人才的需求也不相同,下官曾经去过昆山,广州,在那些城市之中,许多孩子对于工科并不感兴趣,相反对于艺术、文科、理科、医科很感兴趣,愿意学习的人也多,因为他们家庭殷实,不需要为了自己的家庭去考虑太多,自然就可以去学习这些更耗费时间和金钱的学科,这便是每一个区域,孩子的思考方法,正是由此,让我知道,每到一地,必先观其民风,再做决定。”

李德的回答让徐清很是满意,这样的规律存不存在,其实早就存在了,自古以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学习工科当工程师的人就越少,而愿意去学习文理,艺术的人就越多,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立刻赚到钱,他们的家庭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支撑他们去学习更加昂贵的职业,获得一份更体面的工作。

这一点从中国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到如今,工科也是在大学校园里一家独大的专业,每年选择工科的人永远是最多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容易就业,可以很快赚钱然后补贴家用,相反艺术之类的东西,想要赚钱,若是一个普通人进入这个行当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有背景或者父母从事这个行业,积累下不小的人脉才行。

至于文理也需要一定的背景才行,如今宋朝,大多数情况下学习工科的只要本科毕业就可以找工作了,而文理不同,基本都要读到硕士才可以毕业,然后进入国家研究机构,或者是私人公司之中寻找工作,这学习时间就不相等,同时文理两科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而一般穷乡僻壤的学堂之中是根本不教这些东西的,所以文理两科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那些富裕的人,或者是大城市中的孩子会去读。

医科同样也是如此,看看日本就知道,大多数读医科的人,要么家里有人是医生,要么就是家里非常有钱,一般人是根本不会读医科的,宋朝也是如此,因为如今的宋朝,最需要的就是工科生,毕业之后成为工程师,为国家去修建铁路,开矿,所以对于工科生,朝廷是有一定补助的,而其他学科,朝廷是不提供补助的,这样一来,也是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工科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如今上大学,这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上的起的,大学一年的费用大概相当于一个城市之中中产阶级半年的收入左右,而对于许多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读上四年书,很有可能会把一辈子的积蓄全部花光,在这种状态下,让孩子去学习更容易回本的专业,自然是许多家长的第一选择了。

李德任职于秦凤路,虽然经过徐清的治理,发展的还不错,可是地理位置的缺陷让他的发展,自然不可能与沿海地区相提并论,大部分的百姓依旧在温饱阶段,还有大量的乡野之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确实很难让他们去当全才,而应该因材施教,让他们去学习他们可以学,且希望学的东西,这样才能让当地得到发展。

听完李德的话,徐清心里最后那一丝丝疑虑也算是彻底消除了,他立刻将自己让李德入京的原因告诉给了李德,李德虽然早有预料,却没想到徐清见自己,竟然真的是想要让自己去东非担任州牧的职位,这让一时之间非常的兴奋。

在秦凤路担任副祭酒,他也只是一方大员而已,而去东非,则能直接成为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他这个年纪,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是不可能再来第二次的,所以尽管李德也知道东非路途遥远,去那里必然要遭受许多的苦难,但李德还是答应了下来,看着自己面前这个中年人,徐清的心中很是欣慰,在这样一个年纪还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人前往东非,担任官员,这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徐清也答应李德,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提,只要朝廷做得到就必定帮他完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