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天文望远镜(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平淡为官最新章节!
这当然仅仅是徐清对于时代的感想而已,未来到底如何,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如果徐清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断然不会去想那么多,可无奈他就是一个当权者,且还是一个可以决定宋朝人,甚至是全人类命运的人,这就让他不得不去设想未来的世界,局势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或许就是如今徐清心中的写照吧。
徐宁跟自己的妻子在谈话中安然入睡,宋朝的月色下,始终带着吵吵嚷嚷的声音,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已然被慢慢打破,在这片繁荣昌盛的土地上,你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夜的城市在喧嚣声中迎来白天,这样的繁华,是过去数千年所不曾有过的,而现在,则像是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一样,出现在人们的身边,这是一个无比繁荣的时代,无论他到底有多么的险恶和难堪,这终究是一个比以前要好得多的时代。
徐清不忍心看见这个时代被毁了,大多数人也不想,所以这个时代必然会继续前进,带着人类和他的信徒,走到那接近未来的地方。
等到第二天,徐宁和慧真公主早早起了床,今天他和自己的妻子要进宫一趟,朝拜一下自己的老丈人,当朝的太上皇,赵祯,宋仁宗自从退休以后,便对天文学充满了兴趣,甚至在自己的皇宫中还置办了好几台大型的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远处的天体,对于朝堂之上的事情,早已经是没有什么关心了。
每日里见到的要么就是科学院的天文学家,要么就是社会上的名流,听听他们谈一谈对于如今世界的看法,此时的宋仁宗褪去了皇帝的光环和权威,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惊叹于地球之外的广阔世界,对于当年自己统治宋朝土地便洋洋自得感到无比的羞耻。
相较于地球来说,便是整个地球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也不及远处一颗小小的星球带给宋仁宗的影响大,在那望远镜下,一个让人着迷的世界就会出现在眼前,那个世界不像人间吵闹喧哗,他无比的安静,只有那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无边的黑色中散发着光芒。
赵祯对于外太空的观测,最先开始于月球,这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他从地球出现时便始终相伴在地球的身边,也是人们在夜晚时候最容易见到的一颗星球,它的存在,影响着地球的磁场,也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无限的扩张,人们在夜色之中看到月亮就会想到无数的思乡之情,也会感慨团圆的珍惜。
这是一个寄托了许多文人心思的星体,赵祯在获得自己的望远镜之后,第一个观测的目标自然就是这样一颗星体,而当赵祯通过望远镜看到这颗星球的时候,心中的震撼,自然是无比强大的。
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一切美好的月亮,原来竟然布满了可怕的伤痕,在这颗星球上,没有广寒宫,也没有嫦娥,更没有一只小兔子和一颗桂花树,神话故事中的一切,在这里都不存在,整颗月球之上,只有荒凉,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除此之外,便是巨大,大到让赵祯都有一种害怕的感觉。
要知道,赵祯所使用的望远镜是如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作为皇帝,他当然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虽然如今的宋朝玻璃打磨技术还并不算特别高超,可这仅仅限于可以量产的物品而已,赵祯所使用的望远镜,是让一百多名世界上最厉害的工匠用了四年的时间,这才打造完毕的,在精度上,远超当代的所有玻璃制品,而在设计上,也是科学家们通过五年的时间,用各种科学方法,数学计算之后设定的标准,称得上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工业奇迹,像这样的科学望远镜,整个宋朝一共就只有五台而已,一台在汴京望天台,一台在昆山府,还有一台在琼州府,最后一台则在西安,这五台机器,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天文望远镜。
就赵祯使用的天文望远镜来说,总长大概在二十米左右,想要操纵他就需要起码三十个人,才可以调整一个合适的角度,采用的是折射式的设计方案,是一种使用透镜做物镜,利用屈光成像的技术,具有宽广的视野,高对比度和良好的清晰度,按照历史的轨迹,这样的望远镜是在1608年诞生于荷兰,而现在,它则诞生在中国,并且凭借着强大的国力,一下子就摒弃了当年欧洲天文学家的做法,并没有造出适合个人使用的小天文望远镜,而是直接做成了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倍率在四百左右,在这样一个倍率之下,月球的表面清晰无误,太阳耀斑尽收眼底,土星环,木星条纹都可以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别的东西了。
光是一台的造价就达到来了四百万贯左右,总共五台,被分别安置在各个地方,由此可见,徐清的科技强国策略走的确实还不错,这样的大投入,足够在两座相距不远的城市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了,可这笔钱两千万贯的花费却用来建设了五座大型天文望远镜,要知道这些投入是不会产生任何回报的,仅仅只是基础物理学的一部分而已。
谁都知道,基础物理学非常的重要,所有的科学成就,都是基于基础物理学才能诞生的,就像有了相对论才能有核弹一样,有了波粒二象性才能拥有信号一类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基础物理学非常的重要,但是他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是投入在短期内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收入的,这一点想必大家都很容易明白,因为是基础的东西,所以想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也是许多人不愿意进行基础投资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