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否决的提案(2/2)

这腔热血或许可以支撑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可只要时间一长,就必然会让这股意志被冲散,等到那个时候,工人们的要求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如此坚决,朝廷也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给一部分工人好处,让他们安静下来,随即整个活动就会平定下来,这样做,无疑对整个朝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不过徐清并不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来对付这次工人运动。

因为这样做,无疑是在敷衍工人们,朝廷最多在杨世成等人的问题上松一松口而已,也不可能将他们无罪释放,最多把诛九族变成杀一人而已,那些从犯也最多是从几年牢狱变成流放他乡,通过徐清的观察,这已经差不多是这一派人的最后底线了,至于什么无罪释放,工人待遇提高以及给予工人参政议政的权利,这些就根本是妄想了。

抱持了这种看法的官员去执行所谓的拖延战术,徐清相信,他们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可是这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些工人们依旧会因为自己的境遇而继续举起反抗的旗帜,在徐清看来,谈判自然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可宋朝还是应该给出一些东西,参政议政的权利不能给,为了帝国的威严不能无罪释放杨世成等人,这些徐清都同意,毕竟如果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工人们,那么这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其中之一就是会给世人们留下一个朝廷欺软怕硬的形象,这个形象在工业化没有出现之前,深植于宋朝人民的心中,那时的宋朝对境内的反抗部队残酷镇压,而在对待外敌上,却是弱的很,虽然宋朝的软弱维持了辽宋边境长达六十年的和平,可对于百姓们来说显然不会那么去想问题,他们只看到宋朝的皇帝是辽国皇帝的弟弟,身为中原王朝之主,竟然要给别人做表弟,这种感觉对于宋朝人来说,自然是不怎么舒服的。

而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宋朝对外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正所谓肚里有货,心里不慌,正是这个道理,久而久之,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开始变得威严起来,而现在,若是因为工人一次暴动,便答应他们全部的条件,那么朝廷必然会被天下人所看贬,到时候其他阶层见朝廷如此软弱,必然会伺机而动,到时候天下将会更加烽火狼烟,这将直接威胁到赵昕的统治基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徐清在这个方面也没有什么想法,他只是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上,尽量满足这些工人们的要求,比如说一些的工作时辰规定在五个时辰以内,超出时间要算加班费,然后每一个人一个礼拜必须要安排一天休息,然后工人们的住宿问题,可以拥挤但必须要保证干净,以及厂房之内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这些条件并不算苛刻,花掉的钱也不会特别的多,毕竟资本家们早已经在这些工人的身上赚足了金银珠宝,这些改善的条件付诸实施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

可即便是这样的要求,徐清的提议也依旧被众人所推翻了,此时的资本界,商人们早已经凭借着强大的财力渗透到了朝廷的各个角落之中,许多官员,干脆就是商人们的代言人,背后接受着商人的馈赠,在朝堂之上则为商人们办事,这些官员自然不愿意让徐清的提议被通过,所以千方百计的阻挠,还在市井之上散步徐清的谣言,以显示出徐清懦弱的一面,希望徐清的提议能够被撤销。

若是只有他们这一伙人在背后搞鬼,或许事情还不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毕竟商人们崛起的时间非常的短,士大夫们依旧在政治上拥有十分高的地位,愿意拉下脸来为商人们效劳的士大夫们,大多都是一些没什么本事的人物,希望能够拉住几个商人,来为自己的后半生谋福利而已,这样的官员尽管多,可大多都是没有什么权利,品阶也不高的官员,中央朝廷的决策,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听命的份没有命令的可能。

之所以徐清的意见被推翻,其实主要还是其余宰相们的反对,这才造成了徐清的想法被搁置,他们不同意徐清想法的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这样做影响太大了,全国的工人如今可不止两百万,总是大概在五百万左右,现在两百万人站出来想要获得一定的权利,若是他们同意了,那么剩下的三百万要不要给他们相同的权利呢?

是必然要给的,那么即便是生活条件上的便利,其影响的也必然是五百万的人口,这样的影响面积对于宋朝来说,太大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生活标准,这理论上应该是由商人和工人之间去商谈的,若是朝廷私自帮着商人们决定了这一切,那么工人会怎么想,对他们会不会有不公平的呢?

这些都是他们需要考量的东西,而在这种种的考量之下,最终徐清也是没有了话说,这毕竟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一个刚刚从封建集权制向着资本主义转变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指望朝廷能够尊重工人的权益,并且保护他们,无疑是十分艰难的,要知道,即便是后世的西方列强,真正诞生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的国家,正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苏联,而为了抵抗赤色对欧洲的侵蚀,欧洲各国才不得不紧跟着苏联开始建立《劳动法》体系,以保障劳动的生命安全和一切权利。

这个时候,已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了,从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诞生到真正的劳动法出现,足足花费了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其中牺牲的人们根本就无法用一个数字来定义,那将会是一个远超二战死亡人数的数字,而徐清在刚开始并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单纯的去提出这个方案,等到被否决之后,徐清才猛然知道,自己终究违背不了社会的规律,没有足够的牺牲,就不要妄想权利的让渡,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