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皇权诱人(1)(2/2)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摇摇头:“还是侯爷先说。”

长孙无忌见了,只得开口说道:“我认为,庆州都督一职,最好由田云勇来出任。他追随秦王多年,对秦王忠心耿耿,才华横溢,却一直在府中闲着,这次难得有庆州都督这样的职位由秦王来选人,不正好让田云勇这样的亲信来就任此职。”

李世民听了,脸上没有半点反应,只把目光投向杜如晦和房玄龄。只见他二人相互望着,都在用目光催促对方说话。房玄龄终抵不过杜如晦沉稳,开口说:

“我二人的意思是这样。庆州固然是一方天下,有秦王的亲信田云勇来任都督自然很好。可是,皇上目光何等犀利,眼下正注视着秦王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对庆州都督一职的按排,能没有他的想法?所以臣与杜如晦以为:庆州都督一职,秦王不如委派张叔万来就任。这张叔万是皇上张爱妃的表弟,与秦王毫无瓜葛,若委此人任庆州都督,皇上对秦王一定更加满意。”

李世民听了,点头说:“在此事上,你二人高瞻远瞩,说得很有道理。无忌大哥,我看就这么执行。”

“遵秦王之命。”长孙无忌恭敬地回答。

“好,这事就这么办。”李世民看着他仨人,果断地下达了命令。然后缓过声音,说:

“只是,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父皇对太子,现在只是一时恼怒;对本王,并不满意。本王于庆州都督位上不用亲信,他同样不会满意。”

看到三位勋臣露出惊疑之色,李世民继续说道:“在征讨杨文干之前,本王与父皇作了一次长谈,本王深深地感到,对于围困洛阳违旨不还兵之事,父皇还耿耿于心间。”

“可是,这都是为了我大唐之江山啊。”长孙无忌说。

“皇权大如天,皇帝的威严,不容侵犯!”李世民说:“本王却认为,这恰恰是皇帝的局限,也是皇帝的悲哀。如果本王做皇帝,只要是对江山有利的言行,本王都能充许其冒犯,哪怕是忤逆龙颜。”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失言,忙解释说:

“本王这也只是打个比方。”

“秦王所言甚是,如果我大唐江山能由秦王这样以天下为重,心胸广阔,海纳百川的贤士来继任,将是万民之福,臣子之福啊!”房玄龄望着李世民说。

李世民听了,心中一动,但立刻镇定下来,微微一笑,盯着房玄龄说:“这事不要再说,如今父皇对我兄弟俩都不满意,接下来的事情,当何处之?”

“依臣看来,皇上英明果断,凡事都能高瞻远瞩。事已如此,秦王只需冷静下来,以静止动,在太子私募兵勇的事上,不可再作攻击,最好还能在皇上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以示兄弟之情谊,使皇上能感受到秦王的重情重义。”

“你说呢?”秦王将目光转向杜如晦。

“臣完全同意玄龄的看法。臣以为,皇上对太子与秦王,都一样地充满感情。皇上现在最希望看到的,是秦王与太子都能以兄弟之情义为重,捐弃前嫌,和睦相处。因此,眼前无论是谁先挑起兄弟之争,皇上都会迁怒谁。这一次,太子私自募兵,皇上不可能相信他是要谋反,却很清楚他是针对秦王日益隆起的声威。秦王的声威是因为秦王的赫赫战功,太子为此私自募兵,是太子在挑起兄弟间的争执。这一步棋,太子已经输了。皇上要原谅他这一次,秦王就也要原谅他这一次,甚至在皇上面前去为他求情,与皇上保持一致。只是,秦王也要尽量利用这次机会,进一步铲除太子的势力,使他偷鸡不得,反蚀一把米。”

“怎么个铲除法?先铲除谁?还请先生明言。”李世民认真地听着杜如晦的话,催着让他快讲下去。

“臣审问了杨文干的几个部将,纷纷都说王圭、韦挺经常来这里与杨文干密谈。王圭、韦挺,均是太子的智囊,又是太子非常信任的亲信。他们俩人,犹如太子的左右臂。借此除了他们,可丧太子元气。”

李世民听了,连连点头说:“好,此事就这么办理。先生可去召了杨文干手下的那几个部将,随我们一同进京。到时候,见过皇上,让他们自个儿将此事言明。王圭、韦挺做了太子的替罪糕羊,也不枉我等的一番辛苦,远道!庆州,花这么大的力气,剿灭叛乱……”说到这儿,李世民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长孙无忌、房玄龄,还有杜如晦也跟着哈哈大笑。

11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在。”李渊虽已年近花甲,若无眼前这么些烦心事,倒也颇能云雨一番,特别是在清晨醒来之后,常常不会让身旁的张妃或尹妃还是其他什么妃子失望。可是,如今睁开眼来,眼前晃动的不是铁石屋里的太子,便是洋洋得意前去征讨叛逆的秦王。

在李渊看来,太子固然令他恼怒,秦王也不让他省心。以前,秦王既然可以违背他的圣旨,继续围攻洛阳;先在,当然也可以违背他的意志,取太子而代之。果真如此,事情就太可怕了。虽然李渊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感,但他还是不愿去相信。李渊还要进一步探明,他的二郎心里究竟是怎么打算的。心中有了这些疑问,他甚至不去看身边的绝世丽人,自个儿起来,穿上衣衫,走出内室,穿过千回廊,来到御书房:

“快,宣史部侍郎殷开山来见朕。”他朝常侍挥挥手,然后坐在书案前,双手放在案桌上,仰起头来,闭目养神。

他听到一阵匆匆的脚步声,正猜该是谁来,就听到侍从的通报:

“齐王到。”

齐王!李元吉来做什么?李渊心中有些不高兴。对于他与窦氏生的这第四个儿子,李渊不太喜欢。比较他的哥哥们而言,这齐王不仅是能力确实是差了一点,最让李渊看不起的,是这儿子很少有他李氏家族那种临危不惧的风范。早年让他留守太原,敌人兵到,他竟骗司马德威率老弱残兵留下守城,自己却领精兵弃了他的将军,弃了他的臣民,悄悄地逃回京城。后来,李元吉在对薛仁杲的战事中,再一次弃了部下,逃回长安城……这样的儿子,那里是李家的后代?李渊想起这李元吉,就禁不住会摇起头来。

随着通报声,李元吉来到他的父皇跟前。他不解地望着李渊,不知他为何会一人闭了眼摇头。

“儿臣参见父皇。”李元吉跪倒在地。

“是齐王,这么一大早,来见朕有何事?”李渊问道,仍然懒得睁开双眼。

“儿臣听说太子被囚,来求父皇,恩准儿臣去见他一面。他是儿臣的亲哥哥,也是父皇的亲儿子,纵然有什么差错,也请父皇宽恕他。”

李渊听了,心中一热。他睁开眼来,静静地瞅着李元吉。直瞅得四郎浑身不自在,这才缓缓地开口说:

“你知道太子所犯何罪吗?”

“儿臣听说他违抗父皇圣喻,私自募兵。”

“这样的罪,能宽恕吗?”

“不能宽恕,只是……”

“只是什么?”

“儿臣还是恳请父皇原谅太子这一次,若太子再犯,儿臣愿与太子一同受罚。”

李渊突然睁大了眼睛,惊诧地望着这个他本来不太喜欢的儿子。此时此刻,就这么一句话,李渊心中竟动了真情。他双眼也湿润起来,温和地问道:

“齐王,你为何要如此?”

“太子,是儿臣的亲兄弟,倘若太子一人受罚,儿臣也不会开心。”

李渊点点头,擦了擦眼睛。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看见,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流泪。

“朕要问你,太子与秦王,你更喜欢谁?”

“太子。”齐王脱口而出。

“为什么?”

“因为太子从没有轻视儿臣,秦王却一直看不起儿臣。”

“你去罢。”李渊垂下头来,挥了挥手:“朕允许你去看看太子。”

“儿臣谢过父皇。”

“你要好好地劝劝他,今后,再不要出现这样的事情。还有你,今后做任何事,都不可违抗朕的旨意。”

“儿臣遵命,儿臣与太子,今后一定不会有一点违抗父皇的旨意。”

“去罢。”李渊再次挥挥手,陷入了沉思。

秦王,固然神勇。可太子与齐王,对朕更服贴。看来,该宽恕太子,放他回长安,还做他的太子!想到这里,李渊顿时轻松许多,喝道:

“宣相国裴寂!”

11

裴寂进来,担心地看了李渊一眼,只见他正神闲气定地坐在书案后方,这才悄悄地松了口气。裴寂知道,皇上能如此,定是对太子的事已经有了处理的意见,而且绝对是已经宽恕了太子。于是,行过君臣之礼后,便微微地垂了头,恭恭敬敬地站在李渊面前,等候李渊的圣喻。

“你去安排一下,朕要立即回长安。”李渊说。

“遵命!”裴寂温顺地回答,抬眼望着李渊。那目光的意思很分明:你还有什么事要交待?君臣相交了这么些年,许多事情,彼此都很能理解。李渊自然知道裴寂目光的意思,便逼视着他的目光,缓缓地问道:

“太子一事,当如何处理?”

“臣正在等待皇上的圣喻。”

“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太子之事,只能听皇上的圣喻。”

“还是让他回长安,继续做他的太子?”

“臣遵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