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王审知接掌福建(2/2)

乾宁初年,王审知担任福州观察使副使之职。在一次庙会之上,一位坐禅的僧人突然指着人群之中的王审知说道:“金轮王第三子降人间,专生杀柄”。所谓童谣、所谓高僧,当然只是一场表演。这场表演的总导演也许不是王审知本人,在王潮还健在的情况下,王审知导演这种戏,纯粹找死。应该是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再次一起导演了这场大戏,目的是为王审知的顺利接班营造政治舆论和声势!

在王审知表现极其良好的同时,王潮的那几位儿子的表现就只能用平庸来形容了,平庸者在乱世之中是无法生存的。至于王潮的二弟王审邽,虽然不至于用平庸来形容,但他的优点却是吏治,对军事一窍不通,在军队之中没有威望,完全无法和王审知相提并论。

一切一切的社会民间舆论都指向王审知,大家似乎都一致拥护王审知为王潮的接班人,在这种历史潮流的引导下,即便王潮有所想法,也不敢选择王审知以外的其它接班人。

对于王潮的选择,福建上下几乎无人反对。但有一个人反对王潮的选择,那就是王审知本人。王审知在得到王潮的任命后,坚决不敢受命,而是推举兄长王审邽为新的威武军节度使接班人。

王审邽哪里敢接受弟弟的推举,固辞不受,又把皮球踢给了王审知。表演也不能太过火,王审知稍加推却之后,最终接受了任命,自称福建威武军节

度留后,福建的第一次政权交替总算是顺利地完成。

但王潮任命的有效范围仅限于福建,出了福建,压根不会有人去理睬王审知,所以王审知必须得到唐朝政府的正式认命。尽管李晔在宦官和藩镇两大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但只要唐朝这块金字招牌还在,那么皇帝的话语有时也会有些效应的。

在这一点上,王审知继承了兄长王潮的政策,韬光养晦、低调做人、积极进贡、尊重皇帝,由此博得了皇帝李晔的欣赏。

光化元年,王审知为自己的谦逊态度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被唐朝正式任命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授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正式成为福建的最高军政长官。王审知的运气也着实非常不错,在他从兄长王潮手中接过福建这个地盘的头几年,他的四周没有强悍的邻居们来威胁王审知的生存。

福建的北边,是浙东观察使董昌的地盘。董昌原本和王氏家族关系不好,在王潮派遣王审知攻打福州时,作为范晖的儿女亲家,董昌还派兵援助范晖。在王审知的所有邻居当中,要论关系险恶,董昌是排名第一,而且也是当前唯一可能威胁王审知的外部势力。

然而,董昌却在乾宁二年称帝,结果遭致众叛亲离。在钱镠的努力积极下,董昌兵败身死。钱镠成为浙东主人,但和淮南杨行密鏖战不休,自然也无暇顾及南方偏远山区的王审知。

福建的西方,是岭南东道。比起福建,岭南更加贫穷落后。从福建至岭南,到处是荒芜人烟的崇山峻岭。岭南节度使也不是个美差,数年之间已经连续轮换,哪有闲工夫去关注东方的福建。

西北边则是群雄割据的江西,钟传割据洪州一带,卢光稠和谭全播占据虔州,危全讽和危仔倡兄弟占据抚、信两州。割据势力颇多,但由于实力都不够强悍,各自混战不休,自然谈不上对王审知构成威胁。

至于福建的东边,那是一望无际的波涛。如此轻松和谐的环境,王审知必须充分抓住有利时机,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福建人烟罕至,王审知手中掌握的军队仍然是以那支光寿军为核心力量的军队。即使加上原福建的军队,王审知福建军的实力仍然是处于劣势状态。

王审知认识到福建军队的真正实力,所以即使面对实力并非强大的岭南东道和虔州,王审知也不敢盲目开疆扩土,而是老老实实低调做人,扎紧篱笆,当起固守的山大王。

西岩山,位于浦城县以西,雄崌于浦城西部,是福建西北的重要军事要地,控制着由浙东、江西进入福建的要道。王审知知道西岩山的重要性,因此派遣军队驻扎在这里,仿效军屯,开垦农田,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经过王审知的经营,西岩山“屹起平地,俯瞰数千里”,成了闽西北的一座坚固军事要塞,成为福建军抵御来自北方、西方外部军事入侵的前沿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