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学农人的纠结(2/2)
高考填错了志愿,如同进错了门,等于选错了行。学农人分到县里的涉农部门,就工作到了农村,生活进了农村。农村的生活状况,大家心里谁都有数。早餐吃蒸红薯,中餐吃红薯丝稀饭,晚餐吃只有几粒大米的红薯丝干饭,完完全全的一个红薯人。曾有一幅对联入木三分的描述了那时候农村的生活状况,上联是:晴也出工阴也出工雨也出工一年到头忙出工;下联是:早也红薯中也红薯晚也红薯一天到晚吃红薯。横批是:就是没饭吃!
钟国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懂事起父亲就在大队当干部,来读农专之前,看到的最大干部就是公社书记,接触最多的干部也是公社干部,感到最豪爽的干部更是公社干部,觉得最威风的干部还是公社干部,讲话、做事都一个个的晓了显火,在心里就把当公社干部作为自己人生的一种梦想。当学校在本学期开学之初宣布,省委组织部计划在全省二十所本、专科院校,选调第二批应届本专科优秀毕业生到公社工作时,农专一百多名应届毕业生几乎都没有一点反应,仿佛一个马拉崮(石头)被扔进了崇山峻岭一般。只有钟国正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个人到学校去报了名。拿到报名表之后,他马上找到校团委书记李晓明。
钟国正和李晓明是一个大队的人。李晓明的父亲李青昭是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母亲是农村户口,是当时最典型的半边户,即男的吃国家粮,有工作,在单位上班,住在城里,吃在单位食堂;女的是农村户口,吃农村粮,没有单位,结婚后在老公原来的生产队务农,吃在农村,住在农村。半边户是当时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家庭结构,也是全世界中最具“专利”的社会细胞,基本上是由吃国家粮的男的和吃农村粮的女的,结婚后组成的一种以传宗接代、解决生理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家庭。这种家庭生育的孩子,其户口是不能跟随父亲成为城市户口和吃国家粮食的,只能随着其母亲成为农村户口,吃农村粮食,也不能和城市户口的子女一样,由国家来单独招工招干。
李晓明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半边户。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从生下来开始,就被剥夺了“道路可选择”的权利,只能按照“出生不由己”的“天生”为农村户口,和钟国正一样,从小就住在农村吃在农村,读书在农村,成长也在农村。
李晓明比钟国正大五岁。他在高中毕业后回生产队劳动,成了千千万万回乡青年中的一员。在当了两年多农民后,李青昭通过寻找关系,把李晓明推荐到了仙寿大学读大学,当上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8年毕业后分到寒江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当老师。李晓明工作勤奋努力,一年之后,被提拔为农专的校团委副书记,又一年之后,他由副转正,当上了农专的团委书记。
钟国正考上寒江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后,两人就由过去一个大队的远房表兄弟关系,变成了现在一个学校的师生关系。但李晓明并没有由于自己是学校的老师和团委书记,就疏远了和钟国正的关系,高高在上,依然把钟国正当做自己的老弟,而且两人的感情更好了,友谊更深了,关系更铁了,不仅经常和他一起在晚饭后散散步,还时不时的喊他喝喝酒,改善改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