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无信不以为立全月(2/2)

但你要考虑到,这一千万两银子并不仅仅是拿来买粮食的。

还有买粮食之后的运输。

漕运衙门现在遭遇了大清洗,各种事务都有点陷于混乱之中。

没有了林镇远的强力施压,这批粮食想要运到受灾的各个省份,必然要花比之前更多的力气,全程运输费用怕都要花差不多一两百万两银子。

更重要的是,江南这一次虽然大丰收,但安徽和江苏却被洪水破坏得很严重。

倘若你想要明年再次获得丰收,必然要积极的排水排涝,修复堤坝,资助民众们修缮屋子等等,避免意外的再次发生。

这些难道不用钱?

江南因为民间富裕,用人成本大大高于京城。

剩下的几百万两银子,用来做灾后重建恐怕都不够用。

所以哪怕是几十万两、一两百万两银子,刘仁怀都想要节约。

他写奏折给皇帝,是诉说自己想要用强硬一点的手段,希望景和帝能批准。

……

见到柳铭淇把文书放下,景和帝问道:“铭淇,你觉得刘少龄会用什么强硬的手段?”

“还能怎么样?杀鸡儆猴呗!”柳铭淇毫不犹豫的道,“就跟去年我们用在京城粮食商人身上的一样。”

“可是他们并没有让老百姓吃不起饭,价格还算适中,你这个怎么破?”景和帝道,“别说江南了,今年京畿地区的粮食商人也一样,弄得我们也很被动。”

“属于是想要发火,都找不到理由,对吧?”柳铭淇反问道。

景和帝点点头。

一个朝廷想要长治久安,那么一定要树立一种信用。

在后世这个就叫做国家信用。

老美正是因为靠着美元建立了国家信用,所以他们狂印钞票才能用得出去,才能让全世界接招。

这事儿你让津巴布韦试一试?

分分钟一千亿只能买个鸡蛋吃!

放在古代也一样。

要老百姓相信你,那么他们才会安稳,遇到灾难的时候才会不慌。

多少次农民起义不就是发生在灾难年生吗?

他们对于朝廷会不会来救自己,是有着最清楚的认识的,所以直接反了。

反了还能有一条生路,不反就只能全家一起饿死。

换作是你,你怎么做?

故而我国的绝大部分朝代,都是这样挂掉的。

在这一点,吸取了前朝经验教训的大康就做得很好。

开国八十一年以来,各种灾难都有,但每一次朝廷都积极的救灾,不敢说救了所有人,但绝大部分的人是可以活下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六七年,大康灾难不断,却几乎没有成规模的造反事件发生的原因。

大家相信大康,相信景和帝,一定会让他们至少有口饭吃。

老百姓就是这么淳朴,只要有生的希望,那就会坚持下去。

而大康朝靠的什么来支付所有的开销,保证自己的财政不垮掉?

很简单。

就是靠的商业。

商业重税给了大康朝充足的勇气,可以有更多的钱粮能用度,从而能保证更多的人用度。

所以商业在大康是重中之重。

你想要在商业上获得大量的税赋收入,就必须要对人家好,至少是公正。

倘若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横征暴敛,人家商人不堪重负,干脆就不做生意了,你哪来的税收?

我不能抗拒你,但我总可以不做生意,对吧?

因此对待这个问题,大康的官员们哪怕是再怎么看不起商人,也不敢乱来。

上一次苗炎在京城斩了大商人郑伏璋的管事,逼迫粮食商人就范,那也是抓住了他们用石头冒充粮食的罪证。

这事儿后来苗炎还写了文书,拿去张贴在各个告示板前,念给了老百姓、商人和士绅们听。

这就是在给大家表示,我并不是胡乱杀人,而是有证据的。

如此一来,其它行业的商人们看到才不会心寒。

不然他们会这么想:你这次能肆意掠夺粮食商人,下一次是不是就到茶叶商人了?再下一次就到瓷器商人了?

连苗炎这样坚决果断的人,都要如此小心翼翼,那你更别说是别人。

刘仁怀有拨乱反正的决心,但他的手段用出来后果究竟怎么样,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皇帝也有些担心。

所以柳铭淇明白,景和帝是找了他来,询问他用什么借口,或者怎么弄,才会不引起反弹。

不能说一定管用,也不一定非要让刘仁怀用,但至少这是一个参考。

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