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普宜乐都莫轰(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与非遗的开始最新章节!
彝族莫轰历史悠久,它是彝族最古老的传统乐器,比唢呐要早几百年,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彝族莫轰具有制作过程和工艺独特、吹奏方法和技巧独特以及音域宽广浑厚等特点,是彝族人民长期用作嫁娶、乔迁、祭祀等活动不可缺少。
七星关区普宜乐都彝族莫轰传承人马登杰介绍,彝族莫轰从用途上可分为彝族喜庆唢呐和彝族丧葬祭祀唢呐两种。彝族喜庆唢呐曲调悠扬、节奏明快,具有喜庆气氛,一般用于农村新房乔迁、老人上寿、上梁立碑和结婚嫁女等喜庆活动。每逢这样的喜庆日子,从礼节上讲,如果主人或客人能请上一对或几对喜庆唢呐庆贺,并接受“吹师们”一连串四言八句吉庆语的恭贺后,就预示着今后家庭荣华富贵、福寿康宁、兴旺发达、一帆风顺,喜事才算圆满。彝族喜庆莫轰不单是彝族所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其它民族的青睐,只要是喜事场合,基本上都离不开彝族喜庆莫轰的朝贺,乐都喜庆莫轰曾被邀请远到毗邻川省古蔺和叙永一带参加喜庆活动。
彝族喜庆莫轰从吹奏的曲谱上可分为喜调新谱、喜调老谱、离娘调、周堂调、过江调、过山调、加冠调等,不同的喜事要吹奏不同的喜调曲谱才能表达相应的思想感情,这是?“吹师们”?长期以来大家共同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矩。如:新娘要从娘家出阁到婆家时就要吹“离娘调”;新娘家要给新郎穿衣服时吹师就要吹“加冠调”;新娘来到婆家周堂时要吹“周堂调”;送新娘过河时,吹师在船上要吹“过江调”,并要一口气吹完,中间不允许停顿,船夫划船的杆只能划十二杆子,不能多划,喻意“十二个月”都一帆风顺等。什么喜事吹什么调,习俗多,要求严,在同行中如果发现你的调吹奏错了,那肯定是不行的,当场一定要受到责罚。
第二种是彝族丧葬祭祀莫轰。彝族莫轰大多是用于丧葬祭祀场合,这是彝族人在老人过世后请布摩(彝先生)操度亡灵时必不可少的乐器。据七星关区大屯乡天生桥布摩(彝先生)潘正文介绍,彝族祭祀莫轰主要是营造祭祀氛围,用不同的乐音配合布摩完成各种法事。在彝族丧事活动中,条件好的丧事主人既要请布摩又要请祭祀莫轰,如果条件不好请不起布摩操度的,根据彝俗一定要用彝族唢呐进行祭祀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请不起布摩操度的可以不要,但没有祭祀莫轰是不行的,可见彝族祭祀莫轰在彝族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彝族祭祀莫轰按吹奏的曲谱可分为新谱、草谱、老谱、叫谱、倒点、三合、四六、八扣等。一天二十四小时,哪一个时段吹奏什么曲谱,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有规定的,时段不同,吹奏曲谱不同,布摩所做的法事也不一样,至于彝族莫轰与彝族丧葬祭祀布摩所做的法事程序意义有什么关联待以后考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