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中国水书》(2/2)

1959年及1963年,在山东莒县和诸县分别各出土一具陶尊,据考古学家考证和分析,这两具陶尊距今已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陶尊上所刻的图像极为端正规整,类似后来的青铜铭文,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释读。在研究水书的时候,竟然发现“大汶口文化陶尊”上所刻的图像就是水书中的“日、月、山”的组合体。另外,在郭沫若全集《考古篇》卷第11页,有殷商甲骨文的拓片及郭沫若用汉字翻译出来的“六十甲子”。经对照,甲骨文的“六十甲子”与水书的“六十甲子”内容完全一致。翻开夏、商两个王朝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夏朝的16个帝王中有3个帝王(帝孔甲、帝胤甲、帝履癸)的王号都有天干字;在商朝从汤王算起的31个帝王中,就有30个帝王的王号都用天干字;在现在已经出土收藏的数千块甲骨文卜辞中,80%以上的甲骨文都刻有干支字;而现在还在流行的水书所有卷本的条目中都是以干支字符号为条目之首进行记载。

“水书”是水族先民在远古的生产生活中创制出的独具一格的文字,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信仰文化的综合记录与体现,在水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丧葬、祭祀、营建、婚嫁、出行、节令、占卜、农事等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规范的作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到“水书”条例制约,都要依据其择定而行。

水书中的天象、历法资料反映了水族先民对天文知识的认识,它的一些基本理论,如二十八宿、九星、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日月五星、阴阳五行、六十甲子、七元历制等内容,都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哲学理论和辩证唯物观,是我国民俗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对现有水书进行记载、注录和鉴定有利于水族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具有宝贵的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对加强保护水书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有积极作用。

《春寅卷》是水书的基础卷,为朗读本,是水书忌戒条目的总览。水族社会生活中的丧葬、起造、婚嫁、出行、占卜、节庆、农事等活动都会用到。它凝聚了水族先民远古时期有关天文、地理、社会的认识和经验。本书原本是三都县中和镇庙良村陆光敖先生的珍藏卷,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件影印,读者可以看到水书原貌;第二部分为译注,有水书原字、音标、直译、意译等内容,每个小节末尾有内容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其内容。

《降善卷》是水书中的重要卷本,为综合类书籍,用于水族社会生活中的丧葬择吉活动,分为六大宫和八小宫。

《降善卷》的六大宫和八小宫是水书丧葬与解怪的主要内容,一个人生病或离世后,首先要依水书中的八宫和六宫确定是何宫,然后根据该宫的吉凶定局运用其所适宜之日和应避开之日。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十二年六宫与八宫贪巨吉凶定局,十二年六宫与八宫吉凶日定局。该卷原件是中和镇拉旦村陆秀英先生的收藏卷,译注体例以水书文字、音标、直译、意译和注释的方式进行,使读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