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魔改《大明王朝》(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华娱影视风华最新章节!

钟云当初看《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就觉得战争场面太少,对于整部剧来说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小瑕疵。

这毕竟是讲述大明王朝的电视剧,明朝相比较其他朝代,还是有不少让人称道的地方的!

就比如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两百七十多年的大明朝历史里:不称臣、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

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最后一个汉家王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份开国“宣言”,一直践行到最后一位正统的崇祯皇帝。宁可吊死在煤山也不愿逃离京城。扼腕叹息之余,还是多少有点敬佩。

要说到历史上比明朝强大的汉家王朝,恐怕也就是汉唐了。但是哪怕万国来贺的汉唐,不照样有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的和亲吗!

站在局外人的眼光看汉唐,史书上写的再华丽,和亲这一点也难以掩盖。

毕竟送公主去向敌人和亲,求取和平相处这种事,怎么说也谈不上多光彩……(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所以钟云觉得,既然大明王朝这部剧,在后世豆瓣有这么高的风评。

那不如再在原剧情不变的基础上,再适度的多添加一些,符合明朝中后期的,那些历史气息浓郁的战争史实片段。

虽然《大明王朝1566》整部剧的抗倭大战,并不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几乎就是一笔带过而已。

但是一部讲述明朝历史的剧,战争场面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忽略成这样。

最后导致剧里的每一场战争戏,在连贯性上都与整部戏风格,有些格格不入。造成了战争戏拍摄的不严谨,同时也是这部戏被吐槽最多的,最大的败笔。

因为只要是稍微懂点明史的人看这部剧,都会知道在整个明朝历史中,大明和倭寇的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能一笔带过的小事!

抗倭战争,在明朝的时间跨度,可以说是非常的漫长!

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倭寇就已经开始小规模骚扰大明海防。

到了嘉靖年(朱厚璁),这种骚扰随着倭寇兵力规模的不断加大,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入侵!而且战争规模达到顶峰。(这里可能有童鞋会说万历,万历年间的倭寇兵力是最多的,但是那时候的主要战场是在棒国境内。明朝境内没太多波折。)

因为当时是岛国的战国时期,很多岛国浪人在国内活不下去,只能铤而走险加入海盗行列。

所以倭寇的骚扰几乎是从明朝开国,一直打到南明覆灭。这场战争在明朝两百多年历史里,就从没中断过。

所以归根结底,既然要拍一部嘉靖年间的明朝大戏,就更不应该把这一段抗倭战争的历史给忽略掉。

而且抗倭战争的成败,在剧里也有很重要的成分。

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严党。而在剧里严嵩自己都说过,浙省不能一日没有胡宗宪。浙省的改稻为桑,同样需要胡宗宪。就连抗击倭寇对沿海的骚扰,也一样离不开他。

所以这部剧的战争戏份,完全可以再多一些。还有抗倭功臣戚继光以及戚家军的戏份,也应该多一点。

再一个,既然是明朝历史正剧,更多的应该是给观众做科普。让观众们能在看剧之余,能够深入的了解到戚家军,了解这样的明朝第一强军的风采。

感受一下能打的倭寇闻风丧胆的鸳鸯军阵。还有其他一些明朝军队的战术战法,以及历史上明军的军事装备。

所以钟云在得知了自己老爸的公司,参与了大明王朝的投资。

他经过自己对剧本创作的熟悉,然后系统的评估。

觉得在不破坏原本剧情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明朝名将指挥的战争场面,理论上可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

所以钟云就和钟爸沟通,让他以投资人的身份,对剧组施加影响。在剧中尽可能的穿插一些,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打倭寇的戏份。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明王朝1566》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从战争开始。

首先是改稻为桑的国策被农民们拒绝执行,江浙的郑必昌何茂才不得已下命令,动用军队的人马来踩踏秧苗,借以镇压和逼迫农民改稻为桑。

结果这个事件引起了胡宗宪的不满,他赶紧命令戚继光带兵去阻止。

此时明朝不少军队,已经开始卷入了改稻为桑的国策里面。

但是戚继光的戚家军,军法很严,踩踏秧苗的军人全要接受到惩罚。胡宗宪为了民心,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在《大明王朝1566》短暂的战争情节里,主要讲述的就是胡宗宪与戚继光。

后面加了一个齐大柱,还有倭寇头目井上十四郎,这些都是战争场景的主要人物。

正是由于这部剧的战争戏戏份不多,所以剧组投入的人力与物力也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了《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抗倭大战,成了不折不扣的虎头蛇尾。

首先是战争戏在这部剧里就像是跑龙套的,不仅打的随意,道具和演员也是表现的漫不经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