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后记之自贡前世今生(1/2)
略更小说网 www. LueGeng.com,天工造物:盐韵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想吃嘎...”
儿时的我,拉着外婆的手,走在釜溪河上的新桥时,便总会念叨这首歌谣。
对那时的我而言,趴在桥边,垂眸看着脚下的潺潺釜溪河,却遥望着成都的锦江,想象着有一天,我能去往天府之都——成都生活。
可现下,我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却又魂牵梦绕着自贡的前世今生,寻找着她曾经的动人故事。
自贡“因盐设市”,“自、贡”两个字便是由“自流井”和“贡井”两个盐井的名字合称而来。
她被称为“千年盐都”与“恐龙之乡”,同时,又享有“南国灯城”的美誉,不过,在完成这本书之前,我对她的了解,仅仅只是一个不太发达的三线城市。
自贡建市很晚,也就八十年的历史,但自贡的文化,要从东汉时期讲起,而从那时生活下来的人们,便是自贡的原住民。
我算不上原住民,因为,父亲那里是湖广填四川时才过来的,母亲那里是从重庆过来的,直到外公带着全家在自贡安家后,我们才在自贡扎根。
从我这辈开始,才算是真正的自贡人。
我的家在自流井光大街,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也是一个与盐韵密不可分之所。
据载,“自流井”这名儿最初本是一口古盐井的名字,因“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錾凿所成”而得名,即自喷卤水。
其起源各说不一,认为始于晋、唐、宋,或始于明的皆有,但只有明代嘉靖年间(约1522—1566年之间),礼部郎中熊过在《答李令论税粮释盐策册籍事中》一文中有较为清楚的记述:“富义,邓关井,久在坍塌。其新开自流等井,课程自可兑补原额。无井灶丁,自可经免虚赔。”
即在当时,因富顺、邓关一带的盐井坍塌废弃,自流井周围便由湖广、陕西举家入川而来的商绅大举开淘旧井,钻凿新井,铺笕理灶,从而开掘了“自流井”盐井群,而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中心也开始从富顺、邓关一带向该地区转移。
到明末清初,该地盐业发展迅速,至清代咸同年间(1851—1875),便进入鼎盛时期,盐井达900余眼,且气卤兼优,而“富庶甲于蜀中”,成为“川省精华之地”。
抗战期间,日本侵占了我国沿海一带,并断绝了海盐的内运,使得自贡井盐成为湖南等内陆省区的主要供应,即盐业史上的第二次“川盐济楚”。
为顺应军用民需,以及盐场人士之吁请,四川省政府于1939年9月l日,批准设立自贡市,取“自流井”和“贡井”两盐井合并之名,自流井也随之改称自井镇,后来又划为自贡市的一个区,并且是自贡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如今,自流井已成为自贡的老城区,虽然发展缓慢,但依旧保留着许多盐韵文化遗址,诸如老街与小桥井等,成为了老自贡的代表地区。
坐落于自流井的光大街原名叫复兴街,是当年自贡市区通往荣县、威远、乐山方向的要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复兴街周围井灶密布,有盐井、气井上千口,沿街道的右面(今海潮寺一侧),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但是,在1939年10月到1941年8月期间,遭受日本侵略者7次狂轰烂炸,被投下炸弹1079枚、燃烧弹465枚后,复兴街惨遭毁灭,一片狼藉。
“被小日本儿炸光了,所以叫光大街。”这是我外婆的原话。
正因我生在光大街,从小就被我外婆梳光光头,一定要将头发扎得老高老高,将额头全部露出来,不留一丝刘海与碎发,才会作罢。
“光大街的人当然要梳光光头。”这也是我外婆的原话。
我出生那天,恰逢自贡的洪涝季,釜溪河浊浪滔天,泛滥成灾,将新桥淹没,阻断了桥两头的正常通行,由此,我外婆被堵在了桥这边,而我母亲则在桥那边的妇产医院待产。
眼看着我母亲临盆在即,而新桥却被洪水阻断,我外婆可谓心急如焚。
“哇...”
“呼啦...”
不过,神奇的是,随着我出生的那一刻,洪水突然退去,外婆才得以赶来医院看望初临人间的我。
在我四岁那年,就跟随父母,搬来光大街与外婆同住,而家旁边的那条釜溪河也伴随着我的成长,刻在了我的生命里。
“为什么釜溪河里没有鱼,只有垃圾?”
看着浑浊的河面,儿时的我,甚为不解。
“曾经,咱们的釜溪河里不仅有鱼,两旁河岸还有沙滩,一到夏天,便会有许多人下河游泳,你妈妈和舅舅也在这条河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外婆回忆道。
“那为什么现在这么脏?”我急忙追问。
“因为..因为...”
外婆望着远方,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我们叫盐都,可自流井盐厂的叔叔嬢嬢们却下岗了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