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霎时大地皆翻覆(2/2)

江苏高邮环城水高二丈,漂溺人,死者数万;河决高邮清水潭。江苏赣榆城外旧无水,忽水至,急登郫视之,水循城南汛,澎湃奔驶;凡河俱暴涨;室自出泉,寒冽不可触。井水高二丈,直上如喷。溺亡人口众多。

由于灾难来得突然,无法精确地统计出此次地震水灾的死亡人数,根据事后统计,至少有数万人葬身。

从死亡原因上看,一是河水溢决堤岸之后,造成了对城市的直接侵入,使人溺水而亡。

如江苏省松江府大水入城,死者甚众;高邮北运河东堤上的险工清水潭被震坏,致使高邮环城水高二丈,漂溺人,死者数万。

其次地震引起了海啸,使滨海地区人民遇难。如苏沭阳地震之后,海水大涨;滨湖之家尽没。

其三是地震时由于江河之内的水体剧烈动荡,也使停泊在岸边的船只失去稳定,造成舟毁人亡的事件。如江苏丹徒、丹阳等地长江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

其四是淹没农田,毁坏庄稼。这次地震,洪水淹没了大面积的农田,毁坏了大批的庄稼。面对着洪水,人们在无居、无食的环境下,使本次地震的灾情进一步扩大。

如江苏清河地废人逃,邑治几废;冲没治后田庐数十里;水决三仪坝。山东即墨田禾淹没,民地泥涂;河南汝宁府洪水决,田禾淹没。

再有水利工程的破坏:华夏三十年修建的水利工程破坏殆尽。黄河是由开封、商丘以东,经虞城、曹、沛等县,于徐州南流,过宿迁,至清河与淮河、运河合流后东流入海。

黄、淮、运三河交汇之地称为清口,是漕船出入运河的咽喉。三仪坝就是设在清口的一个重要水利枢纽。

在这次地震时,三仪坝被震坏,运河在高邮、宝应多处溃决,这不仅造成了这些地方的下游水灾,而且影响到了航运。河北永年,江苏海州等地河流的堤防也有震坏。

此外,浙江海盐地区的海塘工程崩塌,除了海水的侵溢之外,还引起农田的盐碱化。

水害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朝廷把地裂(陷)、喷水冒砂、水翻波斗的小规模的水灾称为水害。这次地震中,江苏淮安、邳县、连云港、海州、沭阳,山东汶上、郯城、莒县等多处地方都产生了这种水害。

如海州更加的惨烈,地裂处沙涌水飞,深者数十丈;郯城也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

此外,在这次地震中,江西九江江沸涌高七八尺;江苏南京、高淳水翻波斗,不可能不对沿江地带产生水害,甚至水灾。

根据事后统计,郯城、沂州、莒州三地死亡人数最高,有近三十万人遇难。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对朝廷官员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所有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所幸的是太上皇和太皇太后赶到了京城。这夫妇俩亲自坐镇指挥全局,各个衙门抽调主官,组成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于两位穿越者的介入,夫妻俩借鉴后世的经验,让这次救灾工作有序的开展起来。

朝廷的官员通过这次救灾,学到了不少的行政经验,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官员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同时也锻炼了队伍,为今后朝廷应急指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太上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下,一夜之间华夏人民空前的团结,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幸亏华夏帝国多年来风调雨顺,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同时从美洲和南洋紧急调运了大批的粮食,使得国内的粮价比较稳定,没有引起社会动荡。

同时救灾过程中,朝廷重拳出击。一批心怀叵测,妖言惑众,散布谣言的不法之徒被绳之以法。在朝廷强有力的打击下,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正。

这次灾害,由于山东,江苏受灾严重。在朝廷政策的引导下,大批的受灾人民被迁往海外领地,改变了海外领地的人口结构。

事后根据户部资料统计,这次灾后大移民,共向美洲移二百六十万人口,南洋吕宋八十万,婆罗洲三十万。稳定了华夏在当地的统治。这些地方成了华夏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整个华夏四十五年,朝廷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灾后重建。勤劳的华夏人民面对着如此严重的灾害,依然顽强的站立起来。

在朝廷的领导下,他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自己的家园,截止到四十六年初,山东、江苏渐渐地从灾害中恢复过来,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