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四章 为了不当人形冰棍(二十)(2/2)

远东苏军空军知道中国空军有一种能够高速移动,专门用来对付飞机的武器。因此,飞到最前面的飞机都是老式的双翼机,比如说i-15(十五);或者性能已经落伍的单翼机,比如说i-16(十六)。

当然了,远东苏军空军这样做说白了就是让这些驾驶老式飞机的飞行员去送死,对军心、士气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因此决又定让这些驾驶老式飞机的飞行员在遇到那种有明显尾焰武器的时候可以跳伞逃生,但飞机却必须保持直线飞行。说白了就是希望以此消耗中国空军战斗机携带的空空导弹。

还别说,为了做到飞行员跳伞后,飞机还能直线飞行,这些飞行员们还真的想了不少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将操作杆在跳伞前固定住,不让其因为发动机的震动,空气的吹拂而发生移动。

当然了,要是因为机翼被打中而导致坠机,那就不关飞行员的事了。

只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知道那种有明显尾焰武器什么时候飞过来,晚了还好说,大不了白白损失飞机;早了就糟了,那武器的速度实在是太快,飞行员可能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就连人带机一起玩完了。

好在这次他们的运气不错,有一个中队的苏军老式战斗机飞到了最前面,他们随后就被前出的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全部击落。好在这个中队的苏军老式战斗机飞行员在遭到打击前已经大多都跳伞了,仅剩下两人用来观察、通讯,而且他们的座机还处在整个机群的最后面。这也导致他们所在的机群遭到打击后,他们能够及时跳伞逃生。

偏偏中国方面却并不知道那些被击落的苏军战斗机其实大多都是“无人机”,否则肯定气得吐血——空空导弹那可是高造价的武器,就这么浪费了。

前出的一个中队战斗机全军覆没,后方的苏军机群当然知道了,没说的马上按照既定计划行动。

偏偏不知实情的中国护航战斗机很是配合地将中程空空导弹打向了这些没有飞行员的苏军老式战斗机。

顺道说一句,有些苏军新式战斗机也遭受了池鱼之灾,被中程空空导弹打了下来,那些飞行员死前也没想明白中国人的这款武器怎么能飞这么远。

前面已经说过了,本时空的中国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实际上是后世美国的aim-7(七)麻雀式空空导弹。后世美国的麻雀导弹由于经过了不断改进,其/性/能不断提升。

本时空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在诞生后也不断进行改进,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改进就是提高射程。

改进气动布局、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改用更有效率的燃料……这些都能提升发导弹的射程。

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就着重在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和改用更有效率的燃料这两项上进行改进。

这次一批最新式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就被送到了远东军区进行实战检验。

这批最新式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内部代号msz-976(九七六)。如果通过实战测试将会获得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的正式编号。

什么?你问编号为pl-3(三)b的中程空空导弹到哪儿去了?

实际上pl-3(三)b中程空空导弹诞生后就被第一时间送到了战场进行实战检验,但却并不能让海空军满意。这才没有大规模采购。但其相关的技术却被用到了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上面。

这才有了部分苏军新式战斗机在他们被视为安全的区域被打下来的事情发生。

想不明白归想不明白,事情还是要做的。

苏军战斗机群趁着中国战斗机发射完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的时机,加速朝着中国喷气机群飞来了。

因为中国空军的喷气式战斗机大多都是用pl-3(三)中程空空导弹进行远距离打击,很少有近距离格斗的机会。即使有近距离格斗,那也是在保证敌机不能传出消息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远东苏军并不知道中国喷气式战斗机的近程格斗能力也是很强的,还以为中国喷气式战斗机的近距格斗能力很差。等真的近距离格斗了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至于和中国喷气式战斗机进行过近距离格斗的日本航空队,也不会傻到将这些情报交给曾经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的苏联(日本曾趁着苏俄初立的时期出兵苏俄远东地区,后来被苏俄打跑)。

从雷达上看到苏军机群在遭到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的打击后反而还加速飞来,前来截击的中国战斗机机群知道这次苏军空军是来者不善,立刻做好了近距离格斗的准备。

由于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动机被放置在飞机机头,也就是说机头的热量最多,对pl-2(二)近程空空导弹的吸引力最大。基本上是瞄准了打过去就没脱靶的。

什么?你问为什么打过去就没脱靶的?这不符合常识啊!

前面已经说过了,本时空的中国pl-2(二)中程空空导弹实际上是后世美国的aim-9(九)响尾蛇式空空导弹。该导弹才用红外线引导(此处指早期型,后期型采用多种指导方式联合制导)。

该导弹诞生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打击目标和打击方式——近距离打击敌方的喷气式战斗机。

而在实际作战中也是在咬住敌方战斗机尾部后发射导弹,然后导弹会击中敌机的发动机尾部(一般情况下的确如此,有时也会击中机翼等部位)。

偏偏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头处,而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尾。这热量所在的位置不一样,那使用方式能一概而论吗?

之前有些pl-2(二)近程空空导弹在打击日军飞机的时候就出现过,从敌机后方接近,却不能命中目标的情况。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看到pl-2(二)近程空空导弹在近距离命中了己方飞机,苏军飞行员忍不住惊呼道。

还没等他们惊呼完,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就杀了过来。

双方顿时就展开了一场近距离格斗战。

双方都认为对手的格斗战能力不强,等真的交手了才发现,对方的格斗能力不错啊。

中国空军在训练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的时候,都要求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在毕业前接受教官驾驶fzd-8(八)/9(九)战斗机的实战训练,只有单机击落教官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获得至关重要的近距离格斗获胜认可证书。没这个证书是不要想毕业的。

中国的fzd-8(八)/9(九)战斗机本身就拥有强于目前世界上所有活塞式战斗机的/性/能,而且驾驶他们的教官都是老鸟,想要击落它们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驾驶的是喷气式战斗机都是一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近距离格斗获胜认可证书那含金量可是十足的。

中国空军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以防哪天这些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与敌方活塞式战斗机近距离格斗的时候阴沟里翻船。

而且中国喷气式战斗机之前击落的拉-5(五)fn和拉-7(七)战斗机都是用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而不是近距离格斗状态下击落的。自然也不知道其近距离格斗能力怎么样。

苏军空军倒是对自己的新战斗机信心十足,认为足以可以和中国的fzd-8(八)/9(九)战斗机有一战之力,更能够击落那些“根本不能近战”的中国喷气式飞机。

结果这一交战双方发现对方的近距离格斗能力都不弱,顿时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天空中不断有子弹打出去的光出现,又不断有飞机被击中,然后坠落在地。

最终取胜的还是中国空军。

原因还是之前说的那样,中国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都经受过严格地击落活塞式战斗机训练,而苏联空军则没有经受过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训练。这就好比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两一方只做到了知己,却没做到知彼。焉能不败?

还没等前出拦截的中国飞行员高兴,他们却接到了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消息——己方轰炸机群正遭到袭击。

得知这个消息,前出拦截的中国飞行员们立刻调转机头,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

而此时的轰炸机群则陷入了苦战中。

先前大量的喷气式战斗机和活塞式战斗机被派出去执行截击任务了,剩下的护航战斗机数量的确是少了点,再加上轰炸机本身的自卫武器也不是很多,而参与偷袭的苏军战斗机数量也实在是多了点。那能不陷入苦战中吗?

几乎每次出动去轰炸苏军防线和城市的中国轰炸机都是fhz-5(五)轰炸机、fhz-6(六)轰炸机、fhz-10(十)轰炸机。前两者都是根据当时世界各国和西联的实际情况研制而成的,装备了大量的大口径机枪或小口径机炮。西联希望这些机枪、机炮能够为这些轰炸机提供一道严密的自卫火力网。后来西联/中国在电子技术领域、精加工领域有了大进步,为这两款轰炸机更换了/性/能更好的武器,使其自卫能力大为提升。

而fhz-10(十)轰炸机由于其高速度,因此只有尾部炮塔才有自卫武装。在与fhz-5(五)轰炸机、fhz-6(六)轰炸机编队飞行的时候都是处在编队最中间,怕的就是其遭到来自非后方的攻击。

偏偏这些苏军战斗机是从机腹冲上来的。

远东苏军曾利用自己的雷达进行过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当飞机飞行高度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雷达会探测不到飞机;而当速度低到一定程度,雷达会将飞机认为是飞鸟而自动过滤掉。

不要说这时代的雷达是这样,就是李斌穿越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f-22(二二)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对于速度低到一定程度的飞机,都会将飞机认为是飞鸟而自动过滤掉。

想要让雷达真正做到区别飞行器和飞鸟,那可是任重而道远的路。在本时空,至少短时间内做不到。

这也给了远东苏军一个提醒——既然正面迎敌损失惨重,那么让战斗机机群先低速、低空接近敌机群,然后猛然加速抬头上升,是不是就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突击呢?

现在就是他们实战检验该想法的时候。

这时候的活塞式战斗机和后世普遍装备的喷气式战斗机相比,其低空低速飞行/性/能要强很多,几乎不会出现低空失速现象。而喷气式飞机本身就强调了高速(高于所有活塞式战斗机的速度)、高空(高于活塞式飞机发挥自身最佳/性/能的高度)飞行能力。这不是活塞式战斗机所能比拟的。

期初这个想法还真的起了很大作用,至少中国的预警机雷达和战斗机的机载雷达都没有发现低空、低速接近的苏军偷袭机群。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然预警机的探测范围广,但其对低速飞行物有自动过滤掉的大缺点。而且喷气式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具备探测机头正前方一定角度、一定范围内的能力,还没做到下视。

早期的雷达只具备朝着机头正前方一定角度发射雷达波的能力,也就是只具备正面探测能力,对其他方向不具备探测能力。要探测其他方向,就必须调整机头方向,但这样做无疑会降低飞行速度、飞行航程、使用寿命……而且也不一定会有用,特别是对地面目标的探测上更是如此。

直到后来技术进步了,雷达的探测距离越来越远,探测角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具备了在正常飞行状态下,探测下方和上方的能力。

也就是常说的上视、下视能力。

这时候的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可做不到下视。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苏军偷袭机群终于如愿杀到了轰炸机群中。只不过除了最初的偷袭得手了之外,其他时间都陷入了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嘴的尴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