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七)(2/2)
蔡锷和蒋方震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了,张孝准则气得骂/娘。本来在日本联合舰队被重创后张孝准就考虑应该趁机出兵台湾。相关的作战计划张孝准都准备好了,正准备上传到李斌手上。这倒不是让李斌指出错误,而是向李斌要人要装备。哪儿知道还没等自己将作战计划发出去,航母编队的北上调令就来了。张孝准很生气,稍微有点登陆作战常识的人都知道,登陆作战一定要掌握制海权,至于制空权就不在考虑范围中了(当时世界各国对制空权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只要掌握了制海权,登陆就会成功一大半)。可是现在呢?对制海权有重要影响的航母编队就这样北上了,自己手上已经没有了能够实时压制台湾日军的力量。虽说没了航母编队,张孝准还是有办法攻下台湾的,但这代价还是大了点,张孝准可不想拿手下士兵的生命染自己的勋章和军衔。于是张孝准将一封措辞极为强烈的电文发到了李斌手上。在电文中张孝准一方面质问李斌为什么要将航母编队北调,一方面强调航母编队对光复台湾的重要作用。反正张孝准的意思就一个,那就是航母编队决不能北上,一定要留在自己手中用来光复台湾。对于张孝准的质问,没放在心上,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封电文。接到电文的张孝准再也不鼓噪了,让李斌乐了个清静。
为了这次作战成功李斌是将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了。那四架大型运输机实际上就是之前在突袭七三一部队的时候被鬼影使用的五架中的三架,剩下的两架还是被研究单位要去了。要不是为了保证物资的运输,五架都得被运回去继续研究。
武装直升机是最新产品。早在最原始的直升机研制出来后,有的人就在普通直升机上搭载了一些机枪,想要试试这种新的武器。最终的测试结果被列为了绝密。但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由此被提上了研制日程。在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想要有一架优秀的武装直升机就必须有一颗优良的直升机专用心脏,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活塞式飞机使用的活塞式发动机由于功率的限制和螺旋桨在高速飞行时效率下降,只适用于低速飞行,这显然不是直升机发动机的最佳选择。直到涡轮轴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涡轮轴发动机(英文:turboshaft),是涡轮发动机的一种,利用燃烧室产生的气流带动自由涡轮输出轴功率,而不是喷气推力。结构上类似于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但主要区别在于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排出的尾气还会产生一些残余推进力。另外对于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传动系统的主减速器是集成在发动机上的,而对于涡轮轴发动机,则是分离开的。
西联最初研制出来的涡轮轴发动机始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让这种有极大缺陷的发动机进入部队服役是不可能的。直到西联在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符合要求的涡轮轴发动机才被制造出来。这台涡轮轴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二百千瓦,靠着这台发动机新的直升飞机表现出了极为良好的性能,但西联仍没有大规模装备。一是因为这种发动机的功率还是小了点,而是因为涡轮轴发动机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不具备可能性。到了一九三七年涡轮轴发动机终于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各种条件,同时新的大功率涡轮轴发动机也终于研制出来了。新的大功率涡轮轴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一千千瓦。由此新的直升机终于诞生了,这就是后来西联大规模装备的zty—1型通用直升机,代号黑鹰。
这个黑鹰可不是后世的美军黑鹰直升机,后世的美军黑鹰直升机使用两台通用电气的t700-ge-701自由涡轮轴引擎,每个一千五百六十马力(约合一千一百六十千瓦),这个山寨版黑鹰使用两台每台达到一千千瓦的涡轮轴发动机。
两者根本就不具备可比性。前者是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制成功的新涡轮轴发动机,并且根据越战的实际情况作了详细要求;后者则是西联研究人员自己探索出来的,还没经受大规模战争的考验。之前光复江南的战斗中虽说也使用了小部分山寨版黑鹰直升机,但还没起到真正的反馈作用。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山寨版黑鹰只是和原本看着一样而已,在性能上比不上正版,无论是载重量,后勤维修,还是航程都比不上正版。更重要的是山寨版在关于后勤维修方面足以被原版羞愧死。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呀!
第二炮兵是西联的战略导弹部队,为了保密和欺骗,西联特意成立了一支代号也叫第二炮兵的装备有大口径攻城重炮的部队。这支部队向来以旅为单位作战。一般来说每个旅下辖六个营,包括两个辎重营、一个警卫营、一个远程火箭炮营、一个大口径重炮营、一个超大口径攻城重炮营。
火箭炮营包括发射车,火箭弹运输车,指挥车,前沿观察车,配备有信息处理机,通讯机等。该火箭炮营的标准配置包括:两个炮连,一辆营指捍车,三个前沿观察哨,两辆维修车,全营十二门雪崩式三百毫米火箭炮。每个炮连包括:一辆连指挥车,六辆火箭发射车,六辆火箭弹运输车,全连一次全额携弹量二百八十八枚火箭弹。
大口径重炮营包括发射车,炮弹运输车,指挥车,前沿观察车,也配备有信息处理机,通讯机等。一个大口径重炮营的标准配置包括:两个炮连,一辆营指捍车,三个前沿观察哨,两辆维修车,全营十二门二百零三毫米自行榴弹炮。每个炮连包括:一辆连指挥车,六辆二百零三毫米自行榴弹炮,十辆后勤车辆(用来运输弹药、油料、生活物资等必需品),每门炮的弹药基数为两个(三百发炮弹)。
超大口径攻城重炮营包括发射车,炮弹运输车,指挥车,前沿观察车,也配备有信息处理机,通讯机等。一个大口径重炮营的标准配置包括:六个炮排,一辆营指捍车,六个前沿观察哨,两辆维修车,全营六门三百三十毫米口径攻城重炮。每个炮排包括:一辆排指挥车,一门三百三十毫米口径攻城重炮,六辆后勤车辆(同样用来运输弹药、油料、生活物资等必需品),每门炮的弹药基数为一个(一百五十发)。有意思的是这款三百三十毫米口径攻城重炮并不是为了陆军开发出来的,而是为了海军开发出来的。原因在于从德国买回来的那三艘未完工的约克级战列巡洋舰。
本来西联是打算江浙三艘战列巡洋舰建造完工的,再加上一战期间西联已经掌握了十四英寸(三百五十六毫米)及其以下口径的大口径舰炮及炮弹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建造完成排水量在三万吨、搭载八至十门十四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是可行的。为了完成中国第一艘具有真正意义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北海造船厂的员工和海军军舰设计所的设计员们是废寝忘食,好不容易完成了战舰的设计工作(里面有德国人帮忙),甚至十四英寸口径主炮已经制成了两门,并成功通过验收的情况下,建造计划被李斌否决了,在李斌的强硬命令下这三艘未完工的约克级战列巡洋舰被改建成了航母。于是战列舰主炮的制造工作由此陷入停顿,直到为了保密真正的第二炮兵,战列舰主炮的制造工作才再次启动。只不过为了利用战列舰主炮制造期间产生的技术生产陆军用的攻城炮而已。考虑到中国的道路交通条件和潜在对手的工事防御能力,攻城炮的口径被定在了三百三十毫米上(约合十三英寸)。这一口径的火炮发射的炮弹和炮弹中装填的塑化胶基炸药足以将对手的防御工事撕得粉碎。
这种重炮旅的编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满足前线部队的所有火力支援需要,但也存在着一定弱点,其中就包括弹药补给的困难。火炮的种类多了,所需的弹种数量也多,不然就不会出现两个辎重营了。在实际使用中西联发现这种配置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于是作了更改。
注一:按照西联关于军队作战的相关条例,在战事未爆发前只有军区,一旦西联与某方发生大规模战事,那么就会成立战区。
ps:最后知道有的读者大大对主角拥有极高的科技却还在那里小心翼翼十分反感。最后在此表示这一点在书中会做出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