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两位元士的奋斗(1/2)

“顾兄,恭喜!”

“有了元士身份,兄台就不用在科举上费心了。”

看着远去的中使,张永安向他贺喜道。

他是实在没有想到,自己和顾炎武撰写的文章,会被皇帝看到。

自己又被记了一年功不说,指出问题的顾炎武,更是被皇帝追叙守卫清华园、写出《军制论》的功绩,特赐元士出身。

元士可是有国士之称,十六岁的元士,是当今元士中年龄最小的。

顾炎武经此一遭,必然名声大噪,被朝野上下审视――

谁都会感到奇怪,这个年轻人有什么本事,被皇帝如此厚待?

顾炎武此时也有些懵,因为他从没有想过,自己会被特赐元士出身。

对于才考上秀才两年的他来说,现在想的是如何在乡试中举。进士、元士的事情,从来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而且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在守卫清华园时只是出谋画策,根本就没有亲自上阵。

指出巡捕营新军的问题,也不过像写出《军制论》一样,故发奇言罢了。

没想到竟然被皇帝看重,被特赐元士出身。

心里不安的他,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推辞。但是看着除了张永安外,周围人审视的目光和小声的议论,他心里的狂狷之意冒了出来,大笑道:

“这有何喜?”

“元士身份,对你我不是唾手可得吗?”

“张兄过段时日,定然也能被特赐元士出身。”

把圣旨卷着收了起来,大有当仁不让之意。

张永安见此是目瞪口呆,继而又有些苦笑,不认为自己能被特赐元士身份。

军中被特赐元士出身的,是孙元化、茅元仪那样立下功劳的文士,自己一个担任武职的文荫子弟,凭什么被特赐元士出身呢?

所以他拉着顾炎武的衣袖让他不要乱说,打算把这个狂傲的年轻人拽回去。

然而就在这时,徐光启的一句话,让他们不得不留下来:

“旨意已下,奏疏已经批复。”

“诸位都议一议,对逃兵如何处置?”

“顾元士、张中尉,你们也留下来说说,这个章程如何定?”

张永安一介中尉,迎着大学士的目光,一时讷讷不敢言。

顾炎武却不怕这种大场面,大言炎炎地道:

“逃兵是一定要处置的,不然对不起听令作战的将士。”

“顾某以为应当立刻向周围贴告示,并且让军法官行文有逃兵的卫所,勒令逃兵回营。”

“他们回来后要降为辅兵在军中做苦役,还要记过减磨勘,作为逃亡的惩罚。”

“如果有人一直不回营,那就降为军户,让阳武侯带着流放海外。”

这一番话,让巡捕营的军官人人叫好,张永安却听得想要把脸捂起来。

这些军官不知道如何处罚犯错的逃兵吗?只不过是顾虑皇帝的态度,以前不敢用军法严惩而已。

如今皇帝的命令明确,允许巡捕营增加军法官、并且设立宪兵队,代表着只要士兵犯错,他们就能让宪兵执行军法。

之所以没人大声说出来,不过是担心伤了皇帝的仁德,打算悄悄执行而已。

如今顾炎武说了,这些军官就能把事情推到顾炎武头上,告诉士兵正是因为这个人,军法才变得严起来――

皇帝和他们都是仁慈的,坏人是顾炎武。

可以说,顾炎武现在就是个背锅侠,把他们准备做的事,大声喊出而已。

张永安都无法想象,以后士兵在面对军法时,会有多少人会骂顾炎武。把军法变严的原因,归咎到这个人头上。

但是初出茅庐的顾炎武,显然没想到这些,或者根本不屑想。

他按自己的想法,为巡捕营制定了军法条例,建议严格执行。

徐光启对他很是欣赏,再加上想要保护年轻人,询问道:

“顾元士对军法、军制有如此见解,不知是否愿意在宪兵队兼职,担任护军中尉?”

元士最初任职,相比五甲进士的从八品还差一些,只能从正九品开始。

只不过磨勘期和进士一样,同样都是四年。

顾炎武被特赐元士出身后,就被授予翰林院正九品侍书。

所以徐光启询问他,愿不愿意兼职。

顾炎武是愿意继续在军中兼职的,只不过他拒绝了徐光启调去宪兵队的好意,说道:

“顾某还没明白如何做指导员。”

“待到和张中尉学明白了,再报答学士赏识。”

仍旧打算在张永安的中队,担任见习指导员。

徐光启听闻此言,很是意外地看了张永安一眼。

他虽然知道张永安有本事,却没料到竟然能折服顾炎武。

能让这个狂傲的年轻人说学习,可见张永安必有独到之处,自己以后要多注意点――

说不定张永安就像顾炎武说的那样,以后被赐元士。

所以他准许了顾炎武的请求,让他继续在张永安的中队担任见习指导员。

张永安这个时候,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

他是不想把顾炎武这个麻烦人物放在自己中队的,这么狂傲的年轻人,说不定就会做出什么事来,让自己苦心训练的士兵毁于一旦。

只是顾炎武硬要跟着他,徐学士也发了话。他自己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认了下来。

返回清华园临时营地的路上,他语重心长地向顾炎武道:

“顾兄,中队有直属的通讯员和卫生员,平时可以帮军官做点琐事。”

“你从他们中挑两个可靠的,一定不能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