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命运的转折点(2/2)
这就如同老百姓买房子,房价1000元/平米的时候,普通百姓家庭平均收入约500-600元/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房子涨到20000元/平米的时候,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平均收入约8000-10000元。所以,普通老百姓想要靠固定工资买房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那个年代,由于人口数量多的原因,家里还是有些青黄不接的。但孩子们长大终归能帮父母分担一些。
后来,在三姨介绍下,母亲阴差阳错的嫁给了父亲。为什么是阴差阳错?因为结婚那天便是母亲命运转折点的开始,也记载着母亲悲痛和伤心的血泪史。
母亲每每提起泪如雨下。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留下来的人生四大喜事。无论哪件都是满满的喜悦之情,必然伴随着开心、快乐和幸福。
洞房花烛夜更不用说,亘古以来都是男男女女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
对于母亲来说恰恰相反,是她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更是一辈子痛楚的开始。
在旧社会,这里说旧社会可能有一点不准确。虽然不准确,说明问题足矣。姑且将之暂时定义为改革开放前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影响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之一。
母亲从未享受似恋爱男女你侬我侬般缠绵悱恻、浓情蜜意。就如当时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见面就可以订婚、结婚、洞房。用当时比较粗鄙的一句话讲,“只要关上灯,和谁睡不是一样?”
可是,真的一样吗?
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那个时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山盟海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不过千万不要忘记,电视剧大多都是商业化之后的产物,提高收视率,提高流量,赚取利润才是其最终目的,所有的桥段也只是博人眼球的筹码而已。
父母双方家里都很穷。父亲家没有聘礼,母亲家没有嫁妆。就像赵本山老师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面的一句话说,凑合着过呗,还能离咋滴?
当时母亲答应嫁过去的原因只有一点,自己要嫁的那个男人念过书,如此推断应该素质不低。当然她也只了解这一点。但她错就错在用自己道德品行的标尺衡量了别人。
他们结婚是在冬天。
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
但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新娘子和娘家人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从兴高采烈等到大失所望。
双方都没有电话。娘家人只能傻等,一切准备就绪,但不知道该去联系谁,怎么联系。
晚上,拖拉机吵杂的声音终于打乱了夜的宁静,也打破了娘家众人焦急和失落交杂的思绪。
众人出门,只见新郎官坐在一辆带斗的敞篷拖拉机上,没有任何点缀和修饰,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只有他和司机两个人。
新郎官明显知道新娘家不太满意。一进门不待娘家人说话,满脸堆笑的说道:“这么冷的天,说好的吉普车,司机有事不来了。村前村后的找了半天,只找到了一辆拖拉机。凑合凑合,我带着新娘子走吧,家里人还等着呢。”
这就是我的父亲。
母亲家庭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极度的传统、老实、本分,虽然有一些不乐意,不情愿,但看到女婿满脸“真诚”的样子,将其他一切抛之脑后,不会辨别自己女婿的话是真是假,没有考虑娶亲缘何拖到晚上,更没有考虑说好的吉普车变成了拖拉机……
反而听到女婿说家里人都等着的时候就更慌了,生怕给别人添麻烦,感觉总是亏欠着别人的一样。姥爷于是连忙说:“那你们就赶紧去吧,别让家人等着急了。”
母亲虽然一万个不乐意,也许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姥姥姥爷的催促,加之考虑到新郎官毕竟上过学念过书的,所有的疑虑均抛在脑后。
穿戴好洗干净的衣服,带着姥姥姥爷唯一能拿出来的一件可以陪嫁的嫁妆——被擦得倍儿亮的大梁自行车,爬上了那破烂到了极点的、冰凉的拖拉机的后斗上。走的时候连送亲的都没有安排。至于为什么,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
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