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农学院(2/2)

一句话把朱由检噎的说不出话,尼玛,劳资就那么像白痴吗?

“陛下,若是有利可图,农户自然会养。农户不养,那只能是有种种原因让农户无利可图了。

鸡鸭等物,农户一直在养,时不时拿鸡蛋鸭蛋换些零用钱。

猪羊等牲口,吃的多长的慢,农户饲养可能得不偿失,到底是什么原因,陛下若有兴趣,可派人去查询一番。”

行,咱说不过你,你等着,看劳资弄个立体养殖给你看。

“先生学生从何而来?臣这几个人可当不得大事。”

“各府县招募,落第的秀才生员都可以应考先生,您来把关录取事宜。

学生,只要是识字的都可以报名学习,学院会管饭,但是没有薪水。”

还可以,各县的生员每月也就给点粮食,这待遇不错,徐光启又问道“臣不明白,陛下为什么只提三省,陕西呢?”

朱由检笑了笑,没有解释。

陕西?明年就要大打出手了,还管个屁,朱由检在心里嘀咕。

劳资连河南都管不了,何况陕西?

不解决陕西那帮子混蛋官吏,什么招到了陕西都不好使;不解决陕西,在河南做什么都是浪费感情。

这三省好歹在眼皮子底下,盯着点还能挽救,再者,三省灾害相对也轻一点。

见朱由检不答,徐光启也不再问,在心里想着心事。

他是南方人,又人老成精,一眼就看出对南方来说有些不妥。

直隶恢复桑蚕业,对南方是个打击,山东山蚕,同样如此。

只是这话没法说,对皇帝来说,南方人是子民,北方人同样是子民。

幸亏,他不知道朱由检打算在北方推广棉纺织,如果知道更会担忧。

当前的明朝纺织业,是北方种植棉花,南方买去纺织,然后再把棉布卖回北方,原因是北方空气干燥不适合纺织。

其实,这时候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没有推广开。

历史上,直到清朝中期才完成纺织本地化。

现在朱由检打算强行推广。

方法也很简单,挖掘地窖房纺织。

房子大部在地下,地上只有窗与屋顶,这样空气干燥度就适合了。

眼见要冷场,朱由检道:“王之心,你派人陪着先生去上林苑择地,看中那块需要增建多少房舍由先生决定,你回头报与朕即可。”

“不用看了。”徐光启笑眯眯的说:“顺义县西北良牧署就不错,养过牲口的地方,土地也肥。”

“没问题。”朱由检一口答应:“先生要多大地方?”

“陛下想要农学院育多少苗?”

又有些傻眼,我怎么知道需要多少?

“先生,一亩地能有多少树苗?

果树柞树一亩地能种多少棵?

种玉米一亩能收多少,又需要多少种子?”

“这要看陛下怎么打算了。

如果生根就移走,种上万颗也未尝不可。

如果一年后移走,至多三千棵。

树木不同,一亩地种多少棵也有区别,大体在几十颗。

每亩玉米种子大约五升以上,至多不会超过一斗。

亩产要看品种,一石以上是有的。”

朱由检点头:“王之心,知道顺义良牧署有多少地吗?”

“回万岁爷,小的不知,不过一两千顷总是有的。”

“好,先生,朕给农学院一顷地做校园,应该足够了,有重要的作物您也可以种在里面。

玉米地,第一批也不会种太多,朕给三十顷,明年选出良种后如果不够朕再给。

番薯地,开始一顷足够了。

树苗地,十顷够不够?

总共四十二顷,给五十顷够不够?”

徐光启依旧笑眯眯的:“足够,怎么不够?臣估计您第一年也找不到多少愿意种树的人,这些树苗说不得还得再种一年。

还有,陛下的林衡署里面果木就不错,春天时臣需要去剪些枝条,还需要陛下允许。”

“您尽管去,朕会让王之心去知会他们。”

“就此说定,臣今日就先去选地,计算所需房舍,臣告退。”起身行礼后转头对王之心道:“还不去快去找几个小太监陪同老夫去择地?”

连个招呼也不打,王之心怒了,从朱由检登基还没人敢对他这么无礼。

不过看朱由检挺看重这老头,也没敢多说,转身去找人了,只是脸色阴沉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