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赵构登基(三)(2/2)

靖康初年,因瑶华宫失火,孟氏先是移居延宁宫,后延宁宫又失火,于是步行出宫,寄居在相国寺前的一座私宅里。

受张邦昌委托,孟忠厚来到相国寺前街,找到元祐皇后住处,向她说明来意。但元祐皇后一开始并不答应,拒绝入宫。直到孟忠厚拿出张邦昌手书,元祐皇后见手书中有“推戴大元帅”字样,这才肯接受。

四月四日,张邦昌召集文武百官,在文德殿开会,向大家宣读《上宋太后手书》,书中说道:“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义,惟期尊主以庇民。岂图祸变之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于罗网,实难迩于刀绳。外逼大国兵火之威,内拯黎元涂炭之命。顾难施于面目,徒自悼于夙宵。杵臼之存赵孤,惟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晋祖,考殊迹以自明。

载惟本朝开创之初,首议西宫尊崇之礼,号同母后,国系周朝。兹惟臣子之至恭,以示邦家之大顺。肆稽成宪,爰举徽章。恭惟哲宗元祐皇后,徽柔懿恭,聪明睿智。天作之合,早媲德于泰陵;王假有家,夙母仪于方夏。端著紫庭之范,具彰彤管之声。虽尝御瑶华崇道之居,亦既奉钦圣还宫之诏。久栖神于靖馆,积系念于绵区。

今二帝已迁,三川方震。匪仰伸于钦奉,则曷副于仪型。是用端诚于心,涓日之吉,祗复掖庭之次,恭陈旧国之仪。揭示号以正名,开别宫而移御。幅员时乂,庶臻康济之期;京邑既安,更介灵长之祉。宜上尊号曰宋太后,御延福宫,令有司择日奉册宝,其应干典礼,合行事件,令礼部疾速施行。”

会后,张邦昌听说江淮发运判官向子諲,派将官王仪等统领的勤王之师,也来到城下。于是,令范琼准备酒食,专门犒赏这支勤王队伍。又派人将王仪领入宫中,当面赏赐袍带,进升官职。张邦昌还让王仪回去后捎话给向子諲,说应当授予他勤王第一功称号,以后会对他加以重用。

张邦昌之所以格外重视向子諲,是有原因的。因为向子諲逮捕了张邦昌派遣的两个使者,一个是派往庐州看望父母的,一个是派去给向子諲送信的。这两人现在都在向子諲的手里。

王时雍又交给王仪三十匹绢二十千钱,让他回去犒军,并请他将尚书省文件捎回江淮发运司,令发运司往京城运送粮食等物资。

侍御史胡舜陟见张邦昌还在忙于处理政务,没有马上还政于赵氏的意思,于是给他呈上一份劄子,提议他赶紧给元祐皇后正名位,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劄子中说道:“今四方勤王之师云蒸雾集,彼为赵氏而来,岂有从吾号令?闭门拒之,有同儿戏。伏望即降指挥,正其名位,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于内,陛下以太宰治事于外,特遣大臣往迎康王,明以此事,播告将士,孰不欣然说服?此实天下之盛福,陛下卓越之殊勋,万世一时者也。”

四月四日,济州城里政治气氛也很热烈。门下侍郎耿南仲,元帅汪伯彦,副元帅黄潜善,参议官耿延禧、董耘、高世则,干办杨渊、王起之、秦百祥,随军转运使梁阳祖、黄潜厚,都统制官杨惟忠,五军统制张俊,以及诸将士,都排队来到康王住处,劝康王登基称帝。

耿南仲率领众人站在庭院里,向康王行再拜之礼道:“金人不道,邀二圣銮舆北狩。天未厌宋,必将有主。主宋祀者,非大王而谁?大王聪明英勇,上皇之皇嗣,少帝之介弟,天命已兆,人心实归。应天顺人,宜适机会。天命不可以久滞,人心不可以强违,万机不可以暂旷。愿大王即皇帝位以定天下,上以慰祖宗在天之灵,次以慰二圣南望之意。然后,号令天下,回戈灭虏,以迎还二圣,为大宋中兴之主,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