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蔡京致仕(2/2)

在此之前,宋朝“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在蔡京主政初期,为“持绍述之说”的政治需要,蔡京曾建议宋徽宗封王安石为舒王,后来何执中又被宋徽宗封为清河郡王,但他们都是死后追赠的。活着进封为郡王的只有童贯,这在宋朝是史无前例的。

封童贯为王的理由,宋徽宗在诏令中说得很清楚。可是,这里有一个疑问,童贯率军进驻燕京是在宣和五年四月,为什么当时不封童贯为王,却在时隔两年之后封童贯为王呢?当年,宋徽宗在景龙门外举行仪式欢迎宋军凯旋时,对童贯是很冷淡的,因为燕京并不是宋军收复的,而是朝廷花钱从金军手中赎买回来的。

尽管如此,宋徽宗还是自以为建立了不朽功勋,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复燕云碑”,矗立在延寿寺中以资纪念,对参与收复燕云的臣僚也都加官进爵,朝廷内外举国上下,一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是对童贯,宋徽宗很不满意,特别是对童贯私自派人去奉圣州请金兵东进入关,将燕京拱手送给金人,尤为不满。所以,不久之后,宋徽宗便断然解除了童贯的职务,令其致仕。

可是,为什么在两年之后,宋徽宗忽然又要大张旗鼓地以童贯收复燕山为由封他为王呢?

原因很可能就是,此时宋徽宗感觉北方不太安全,边境线上面临着金人的军事威胁,燕山地区又存在着郭药师与常胜军这一隐患,而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暴动虽然暂时平息了,但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因此,宋徽宗急需像童贯这样懂得军事又能够震住局面的人来维护北方的安全。

宋徽宗原以为谭稹是块好材料,可以替代童贯,可实践证明,谭稹这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宋徽宗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重新重用童贯的。

童贯已经七十二岁了,与童贯同时代的老臣们基本上都已离开朝廷。邓洵武在四年前已经去世,郑居中也在两年前去世。而年轻一些的大臣,如白时中、李邦彦、蔡攸、宇文粹中等,这都是些文人,不懂军事。宋徽宗想来想去,觉得无人可以替代童贯,要想守住北疆边防,要想维护北方安全,还得依靠童贯,没有别的办法。他希望用封王这种最高赏赐来笼络童贯,希望童贯能为大宋江山之稳定竭尽全力。

童贯对于封王很高兴,这恐怕是他很早就梦寐以求的。这当然免不了要隆重地庆贺一番。经宋徽宗批准,童贯将自己的府邸又扩建了许多,更加富丽堂皇。据说,当时的施工人员也都向童贯表示祝贺,并请求赏赐。童贯很大方,赏赐大家每人一只金碗。

宋徽宗封童贯为王的同时,也晋封蔡攸为太保,并让蔡攸领枢密院事。太保与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都属正一品,都是表示恩宠的加衔。蔡攸曾担任过北伐副帅,与童贯是搭档。宋徽宗很信任蔡攸,当年他安排蔡攸出任副帅实际上就是为了监督童贯。现在,他又做出这样的安排,其目的不言自喻。

蔡攸则抓紧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向宋徽宗建议,将来收复云中之后,可派聂山去云中带兵,镇守边关。

聂山是大观三年进士,是蔡攸推荐提拔上来的。聂山本来与王黼关系很不错,都一起追随蔡京。后来王黼独辟蹊径,投靠在梁师成门下,立主北伐,获得了宋徽宗宠信,遂接替蔡京出任宰相。而聂山仍追随蔡京,于是遭到王黼的中伤,被赶出京城,出任德安知府。后来,聂山又因与同乡人发争诉讼,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在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