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谭稹撤职(2/2)
金军攻占几城的时候,谭稹正坐镇太原,他对金军动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坐视金军攻城掠寨而束手无策。他只知道忙于搜罗奇珍异宝,金银珠玉,以饱私囊。当时许多人认为,他“久之事不成,怯弱退败,尤玷中国威灵”。宋徽宗闻讯,“怅然不乐”。
宗翰与宗望此举,很明显地表现出他们有拒绝交割山后之意。不久,宗望派人给谭稹送来一份文牒,对谭稹大加指责,主要指责三点:一、招纳叛人张觉;二、收留原辽国外逃人口与职官;三、拒不给付曾许诺的二十万斛军粮。
金人对谭稹的不满,就是对宋朝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似乎越来越强烈,宋金关系顿时有些紧张起来。
这时候,童贯与蔡攸坐不住了,他们趁机入宫进言,建议罢免谭稹。对于金人所指责的三件事,责任在谁,宋徽宗和他的大臣们其实都很清楚。宋徽宗想来想去,觉得只能让谭稹来做替罪羊,别无他法,于是以谭稹“处置无方”为由,免去其太尉与宣抚使职务,贬为顺昌军节度副使。宋徽宗将全部责任推到谭稹身上,希望以此来消除金人对大宋的怨恨。
接着,宋徽宗重新起用童贯,让他重领枢密院事,继续担任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以太原知府张孝纯为宣抚副使。
宋徽宗令童贯立即启程,赶赴太原,赶紧想办法缓和与金国的紧张局面,继续努力争取交割云中地区的土地。同时,宋徽宗还交给童贯一个外人无从知晓的秘密使命,即寻找机会,迎候天祚帝来大宋。
宣和六年八月,宋徽宗以收复燕云失地为由,颁布诏书,大赦天下,诏书中说:禁暴者以不杀为武,本仁义以行师;域民者以博爱为公,兼威怀而示德。朕绍承丕绪,统御庶民,诞膺厥邦,昭上帝溥将之命;克笃前烈,恢前人燕翼之谋。兴念燕云,久沦胡虏,故家望族,散依四貊之酋;广谷大川,阻隶九畿之籍。寝移巢穴,窃据封圻,方艺祖肇,基实轸恤,民之虑逮,神考嗣服。深惟复古之图,欲成继代之勋,必大因时之利。
蠢兹戎丑,辄背世盟,既种落之内讧,复神人之切愤。惟春秋以王者大一统,方隆广覆之恩,而要荒知中国有圣人,咸起来苏之望,整我师旅,彻彼土强,寒律收威,见天心之助顺;壶浆载道,知人意之乐从。未阅再期,悉平两路,冈峦靡迤,东逾碣石之封;亭障骞翔,西轶榆溪之阻。分州画野,兴教厚民,拯百年涂炭之馀,咸跻寿域;还五政衣冠之旧,复睹华风。一新象纬之清明,丕变群情之怿悦。
自今以始,永绥夷夏之宁,与物为春,均霈遐迩之泽,可大赦天下。於戏!兼弱攻昧,辟土宇以昭章;发政施仁,浃海隅而丕冒。咨尔有众,咸体朕怀。
宋徽宗忽然颁布这样一道诏书,其用意何在?很显然他是有针对性的,他应该是针对当时突然紧张起来的宋金局势。换言之,宋徽宗是想借此向金国传递政治信息。通过这道诏书,宋徽宗至少传达出了这样几点信息:第一,大宋收复燕云地区,仅仅是为完成一种历史使命;第二,除了收复燕云地区外,大宋对其他地区没有兴趣;第三,大宋希望从此与邻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宋徽宗的这番政治用意,在金国似乎并没产生什么反应,也没发现有任何回应。也许是因为当时金国上下都很繁忙,没有人注意到宋徽宗的这份诏书。或者是有人看到了,但毫无深入解读的兴趣,因为此时金人对宋徽宗已很不信任。然而可悲的是,宋徽宗对此并不知道。
谭稹被撤职后,作为谭稹的举荐人与政治后台,王黼感到压力越来越大。虽然他名义上仍然是太傅,仍然为三高官官,但实际上宋徽宗对他已日渐冷淡,许多事情已不让他插手,这让他每天惶恐不安。紧接着,宋徽宗开始对朝廷高层人事进行调整。
宣和六年九月,宋徽宗提拔白时中担任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郞即右相,提拔李邦彦担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即左相。不久,又任命赵野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宇文粹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蔡懋同知枢密院。这些人,加上领枢密院事的蔡攸,一起构成当时宋朝政府高层决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