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丰收(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铁血神州最新章节!

七十多株土豆,收获了两百多斤,反正是将周雁翎和王氏震撼得无以复加。

她们打心眼里感到兴奋和高兴,因为她们这三个月的辛勤努力没有白费。土豆能够如此高产,将来如果能够养活无数饥民,也算是二女的功德无量了。

有了这二百多斤土豆做种,就能种下去三亩地。就算不能像第一季这样高产丰收,就算将产量折半,第二季至少也能收获三千斤,全部做种足够种植数十亩。这样种植繁衍下去,要不了三年五载,便能活人无数!

这样的前景让人怎么能不兴奋?

为此,李星汉特意选了几颗品相不好、个头太小、不宜做种的土豆,亲自下厨炒了一盘土豆丝,又在炭火里面烤熟了三颗,犒劳辛苦了三个月的周雁翎和王氏二女。尝到这种久违的清香回甜滋味,李星汉闭着眼睛回味了好久。而周雁翎和王氏更是吃得热泪盈眶,无论滋味如何都吃得开心极了。

其实在这个时代,土豆、玉米和番薯都已经引进中国。在徐光启老大人的巨著《农政全书》当中,已经就有了土豆、玉米和番薯的记载。只是这些高产作物,在大明还没有得到推广,种植范围仅限于和西方交流最多的岭南地区。

而且当下在岭南种植的土豆、玉米和番薯,并非是后世的优良品种。无论是产量、耐旱、抗寒还是抗病性,都远远不能和李星汉带来的这些优良土豆种相媲美。

收获了二百多斤土豆种,李星汉却没有急着种下第二季,因为六七月的天气太炎热,并不利于土豆的发芽生长。一直要等到八月初,天气凉爽下来之后才适合继续下种。

二百多斤土豆实在太珍贵,本着不将鸡蛋饭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李星汉留了一半土豆种给周雁翎,让她妥善保存。而剩下的一半,则自己带去三十二边墩,等到八月时节,分别在两地种植。就算将来一头意外绝收,另外一头也还存有希望。

在收获土豆的第二日,李星汉便领着劳工们和三十名新募学徒,前往并不远的三十二边墩。劳工数量太多,小小的边墩无法安置,这些劳工未来都是早出晚归,白日修筑新堡,晚上则各回各家,幸而路途并不遥远,就算来回加在一起也要不了一个时辰。

而三十名学徒则和新兵们一样,从此就是李星汉帐下的人了。虽然不用他们上阵杀敌,可李星汉将来倚重他们之处,甚至不在将士们之下。

等李星汉回到边墩,那王氏商行的掌柜王怀珠,也已经准时将所需的建筑材料,悉数运抵。其中包括筑墙用的桐油石灰糯米,也包括城门需用的木材生铁,还有青瓦砖石等等一应俱全。

清点完材料、将剩余的货款交割清楚,李星汉的腰包登时瘪了一圈下去。不仅之前缴获和卖马赚到手的银子花了个精光,就连发卖人头战功的四千两,也投了七百两进去。单单只是这些建材,就已经花耗去三千二百两之多。

雷成祥和他的徒子徒孙们早已经规划整齐,筑堡经验极其丰富的数十工匠,也已经各自分工,将六百余名劳工分为数十批,就由工匠们率领着他们立时开工。

需要挖掘地基的地方,已经用石灰划出白线来,劳工们只需要埋头挖到所需的厚度和深度就成。足有七尺深的地基挖成之后,用细细筛过的粘土混合石灰、细沙和糯米汁,反复夯筑、再用沉重的石碾反复碾压,直到地基彻底夯实。这样的三合土地基,论坚固结实程度,完全不在石质地基之下。

在地基之上,用粘土反复夯筑、碾压成厚七尺、高一丈八尺的城墙,最后用桐油、石灰、糯米汁、黄泥搅拌成的灰浆封顶,风雨不侵、水火难透。如果还想更加坚不可摧,就在黄土墙外再包数层青砖,可保数百年不倒。如同明初建成的南*京城墙,历经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依旧巍然屹立。

堡内的建筑地基和墙壁营造方法也大致如此,其上再以木材为梁、盖以青瓦。黄土塬上缺乏石料,但优质的黄土和细沙却遍地都是。从新堡外取土留下的沟壑,正好连成一圈宽一丈二尺、深七八尺的壕沟,如果灌上水便成了护城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