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咒禁道(上)(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装绅弄鬼最新章节!
目送着游以默也不感兴趣的到门口去等岳文斌,石苓人随口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下一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后来君权神授的帝王看来,祝由师也和刍狗差不多,不再有神圣的地位,这大概也是后来祝由科转化为咒禁的原因所在,《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了齐国齐闵王生了重病,让人去宋国请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看完病对太子说:这个病非得激怒闵王让他发怒了,病才可以好,但是他一发怒,会杀了我。太子说:只要父王病好了,我和母亲会以死保护你。文挚就答应给闵王治病。第二天,他与太子去见闵王,就先做了三件让闵王不高兴事情,闵王已忏始发怒了,这时,文挚不脱鞋,就直接登上闵王床,故意踩着闵王衣服,大大咧咧地问闵王病情,闵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就更加出言不逊,进一步地刺激闵王,闵王一怒而吐出堵在胸中黏痰浊物,病好了。
但是闵王还是认为文挚触犯了他,非要杀掉文挚,无论太子和皇后怎么说也不行。最后,闵王还是把文挚放到鼎里给蒸了,成了医学史上一大冤案。吕不韦曾经感慨地说:给圣明皇上做忠臣容易,给昏庸皇上做忠臣,实在是太难了!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中期《黄帝内经》,探讨了心理学若干基本问题。比如,人心理现象与人身体之间存在着怎样关联?喜怒哀乐都是人们常有情绪,那么,这些情绪与人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人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理论,认为人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对于人的躯体疾病,《黄帝内经》已经注意到寻找致病心理因素,从自然天候、人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王朝环境等多方因素去阐述疾病发生原因和发展变化规律。《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重要原因。《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绪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情绪可以损害人健康,造成疾病发生,甚则危及生命;良好情绪则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重要"法宝"。“
”《黄帝内经》这部伟大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第一个故乡,这首先就是《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心理学理念贡献。《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实际上是中医对情绪与身体状况总结,为什么"喜伤心,'恐胜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生理功能和精神情绪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释放过程,获得释放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业绩。
譬如能提高人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活力,充分发挥机体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运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一种强烈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情绪刺激。怒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绪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为什么"怒伤肝""悲胜怒"?"脾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思,即意识、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一种状态。人意识情绪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思是精神高度集中思考、谋虑一种情绪。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理念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月事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功能相一致。"肺在志为忧所谓悲"古代医家对忧愁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忧愁、悲伤情绪活动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黏液。人哭泣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面部皱纹增多。"肾在志为恐"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刺激,对机体气机运行可产生不良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我心里却想起了小默姐忙忙碌碌的表现,全身心投入,是不是她排遣对于祖佳思念担忧的表现呢?
石苓人继续说。“这些在医学萌芽时期治疗方法,是世界各族裔在文教发展初期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可谓百川归海。因为按照科学解释,当人在有了信心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候,人体抵抗力就会增强,红血球、白血球,特别是淋巴细胞会大量地增多,这些细胞都可以杀死进入体内各种细菌、病毒。丹道与儒家不同,治理天下之事,丹道不放在心上。丹道看重是修身长寿。而修身长寿重在修"心",丹道修心之法,大部分在今天看来,就是心理学范畴,所有修心方法,不外乎是针对于生命、针对于死亡、针对于生存方式心理调整。佛医学中认为,疾病是由"四大不和"而成所谓四大:地、水、火、风,一大不调,可以导致一一种疾病;四大不和,可以导致四四种疾病。所以,佛医学认为疾病有四四种,这四四种疾病,又分为心病和身病两大类。心病是指内心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诸多烦恼,可以说佛门主要着眼于众生心病无明烦恼根治。而"心病"又分"魔""鬼"致病两类。其中有一类称为"魔"病,就是现代医学中精神、神经病和各种心理疾病。而"心病"中"鬼"病,则是指瘟疫、流行病、传染病。佛门从"根"所谓生理、"尘"所谓王朝环境、"识"所谓心理三缘和合整体角度考察人的意识存在,认为它们互不相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心起烦恼、恶业,不仅仅是"心病"具体表现,而且还可导致生理失调而致"身病",佛门医学有"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故,颜色清净"说法所谓《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这种观点和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
"祝由"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利用了人类对于因无法控制痛苦,而产生对自然力量恐惧,因不知道痛苦原因,而对于鬼神崇拜心理所诞生最早心理疗法,其实都是先民的意识思维活动,类似于安慰剂作用。当他们相信这些符图构造渗透、储存、连接了古代巫祝、医学家的高能信息,是宇宙中的物体能量符号,是人与宇宙能量交换的开关。符图中呈圈状、点状、线条状、直线、竖线、S线、口字等,这些都是宇宙能量的符号,'同气相求',开关一打开,宇宙能量就会定向定目标的射入患者病灶。当然能够获得一些疗效。特别值得提出是,实施"祝由术"同时,在病人身边总是要生起一堆火。根据当时说法,火可以驱鬼避邪。从现代看来,不管是伤风感冒发烧,还是上吐下泻肚子痛,在火堆旁边烤出汗来,肯定是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就是在现在,医学治疗这些病时,依然没有离开"发汗"这一治疗原则,只不过是通过吃药发汗而已。而火更是生命的象征,甚至在历史发展中,佛门与祝由也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佛医学,佛门发源于古天竺,昌盛于中国,是古天竺佛门把婆罗门教医学改造后,纳入其体系成为所谓古天竺医学,比佛门渊源更为久远,大约自公元前二世纪,天竺文明达到空前高峰时,医学已自成体系,其经典是《吠陀》。吠陀意思是:求知。后来随着佛门在天竺兴起,一些医学内容被佛门所吸收,形成佛医学,后来又因为佛门在天竺日趋衰落而传入中国之后,佛医学也一并传入我国了。东来僧人在传教过程中,给人治病,借医弘佛,作为自身成佛途径。他们在翻译佛经时,也翻译了许多佛医学著作,仅《隋唐经籍史志》记载,翻译经文中天竺医学文献就有一七部八八卷。仅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有关医学著作就有二部之多。佛经中出现医疗卫生方面医学术语多达四六多条,既有生理解剖脏腑方面名词,也有医疗、药学、心理、病名、医事杂论方面术语。当时一些精通佛医学医家,试图把佛医学与中国医学结合起来,发挥两种医学各自优势,会通中印医学创立新医学。但是由于佛医学传入我国时候,中医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了,特别是在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病因和治疗方法上都优于佛医学,所以佛医学没能改变中医理论体系,它一些理论和医疗技术、卫生习惯,反而被中医所吸收,纳入中医体系之中,与中医融为一体了。中国文教有很强包容性,通过中医学融会佛门医学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