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郑家武士(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探花为王最新章节!

第四百四十九章郑家武士

浦东新镇还不是很大,常住人口也才刚刚破万,但镇上的基础设施却很完善,除了各种商铺。还有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

李文博将苏松道钦命总理大臣衙门设在浦东新镇后,以官府的名义,用发展基金债券投资兴建了一所被李文博命名为皇明新苗小学的初级学校,招收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孩免费入读。

新庙小学实行男女校区分开教学,开设文史、体育、数理、政经等几门课程。课程教材全是李文博挂名,组织浦东技术专修学校的学生撰写的,顾绛和归庄、韦洪明他们都在其中出了很大力气的。

而且,这个学校的教学一律采用浦东技术专修学校的教学模式,已经跟李文博记忆中的现代化小学校没有多大的差别了,除了男女学生入学比例严重失调以外。

入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男孩,剩下还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是女孩,而且女孩还大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甚至是逃荒而来的流民中的孤儿,为了活命,而不得不送进这所可以免费吃住的新苗小学的。

大户人家的小姐,哪个父母愿意让她们出来抛头露面啊?这可是跟礼教严重背道而驰的事情!李文博想要扭转这种传统观念,一时半会儿之间,根本不可能,他也只能潜移默化,通过张金山、沈富贵他们这些最早跟随认同他理念的世家,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改变这种观念。

而之前李文博编撰的那本《几何原本注疏》,已经付梓刊印,并作为新苗小学的数学启蒙教材,列入了学校的必修科目。学校使用的其他教材,也是在李文博的挂名审核下,采用基本上跟《几何原本注疏》相同的白话文书写方式,印发施教的。

而在李文博的构想之中,新苗小学只是初级小学,学成毕业之后,基本上要达到后世小学六年级毕业的知识水平。

然后在漫长的六年之后,等到这第一批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到那时,浦东技术专修学校的毕业生也应该多了起来,李文博手上可用的人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捉襟见肘,到那时,李文博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开设初级中学,然后是高级中学,甚至是技术学校或者是高等大学,一切也都能够顺理成章了。

教育的事,是座师徐光启最看中的一块。当初李文博还在京师,拜见徐光启的时候,徐光启就拜托了李文博一件事,就是这个全民教育。

李文博是苏松道钦命总理大臣,苏松道作为大明试验田的地位,已经很明显,朱由检就是想要通过李文博这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官员,摸索出一条富国强民的改革新路。

李文博自己的构想中,和给徐光启提到的改革新政设想,就包含了全民教育这一块,他写的《几何原本注疏》,徐光启也看过了,而且是逐字逐句的看的,还跟自己翻译的《几何原本》进行了对比。

跟徐光启从西方直接翻译整理过来的《几何原本》比起来,李文博撰写的《几何原本注疏》,更加的肤浅、直白、简单易懂。在徐光启这样的几何大家面前,这个所谓的《几何原本注疏》,基本上可称之为一文不值!

但也正是因为它的肤浅、直白,甚至是简单易懂,一看就会,才注定它比徐光启自己翻译的《几何原本》更容易让人接受,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推广!用李文博的话来说,这就是一本跟三字经、千字文一样的启蒙教材!

浦东新镇还不是很大,但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李文博的新政构想,更是涉及了衣食住行、教育文化、产业经济等各行各业。

镇子虽然还不大,但酒馆茶肆却绝对不在少数。以往小码头附近那个有些孤单零零的小茶肆,更是扩建成了一座占地五亩,横排五间面铺一字排开,里外三进院落的大酒馆——老地方酒肆。

招牌是钦命总理大臣亲笔书写的,被酒馆老板装潢挂在了酒馆大门正上方,成了酒肆一块亮晶晶的金字招牌,这让老地方酒肆成了浦东新镇上最有名的酒馆茶肆!

郑芝凤现在就坐在酒肆的大堂里,点了两样小菜,切了一斤熟牛肉,一壶北方来的烧刀子烈酒,一边浅饮慢啄,一边支起耳朵听着酒肆里其他客人高谈阔论。

那个银行的什么行长说得没错,酒馆茶肆的确是个打探消息的绝佳场所,市井八卦、艳史趣闻、流言蜚语,只要你肯静下心来倾听,就能够发现很多有趣又十分新鲜的事情。

郑芝凤这几天已经将浦东新镇里几家大的小的酒馆茶肆都几乎跑了个遍,派去给郑一官传递消息的小厮,昨天晚上也回来,不仅带来了郑一官‘绝对要拿下至少一座岛屿的开发使用权’的命令,还带来了十万两白银和二十名郑家武士。

郑家发家之处在东瀛,所以郑家武士之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东瀛的没落武士。郑一官给郑芝凤派来的二十名郑家武士,就有九个比大明人要低上小半个脑袋的东瀛武士。

郑芝凤自以为郑家武士,放眼天下,也是绝对的精锐中的精锐,但他不知道的事,这批郑家武士刚刚乔装分批进入浦东新镇,就已经被苏松道商业情报调查科的人给盯上了。

商业情报调查科最初盯梢的主要是那几个东瀛人,可盯梢之后才发现,那批人竟然是郑芝凤的手下,而郑芝凤本来就是李文博下令要重点监控的对象!

这些天,郑芝凤和他手下的护卫以及郑家武士的一举一动,几乎每天都会整理成文,交到商业情报调查科科长顾绛手上,重要的还会呈报给李文博。

郑芝凤在听了识字的建议后,这些天基本上都待在酒馆茶肆之中。听到的消息很多,而且各种奇闻怪谈都有,但只要你仔细听,认真分析,筛选,也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有用的价值。

国家债券是国家发行的借账凭证,只要十年时间,就能增长一倍,这已经比许多别的投资利润都要高了。做生意还有可能有亏损的地方呢,闲置的银子放在家里也不安全,还容易遭贼,放到钱庄,更是每年都得给钱庄一大笔保管费。

现在好了,只需要把这些闲置的银钱用来购买国债,十年后,基本上就是翻番的收入,这可是银子放在那都能生根发芽,并且还能开发结果的摇钱树啊!因此,国债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许多大明商贾的追捧。国债也就成了当下酒馆茶肆中最为热门的话题。

然而郑芝凤接连几天在酒馆茶肆里打听消息,听到的关于国债的消息很多,但几乎都是传说某某大户户主购买了多少多少国债,然后突然间挂了,家里的几个孩子,为了争夺国债的所有权,打架斗殴,最后闹上衙门,这一类的听起来就十分怪异的传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