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处境多艰难(1/2)
略更网 www.luegeng.com,最快更新无良书生最新章节!
事情来得突然,但是却并没有被陈生放在心上,大抵在陈生看来,用刺杀这种卑劣的手段,是最为无能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真正有计谋的统帅,或许会用刺杀,但是却不会是最为简单的在路边找几个高手,就敢挑战前军万马。
这是多么脑残的人,才会做出来的事情。
不过崆峒山这三个字,着实让陈生有些头疼。
从第一次遇到那个自封的双刀大将黎大隐开始,陈生就感觉以后的事情会很糟糕,因为一般人的山贼窝窝根本就训练不出那么厉害的将领。
这个黎大隐给自己的感觉,更像是战场上热血厮杀的杀才。
如今这一次刺杀,更是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突如其来的一群人,战斗力如此强悍,又深得埋伏之道,怎么可能是简简单单的山贼呢?
事情越来越不简单了。
陈生闭上眼睛,缓缓的回忆弘治十七年,这个不凡的年份。
因为明实录记载,弘治皇帝驾崩的时间是弘治十八年,也就是说过完年之后,用不了多久弘治皇帝就会死。
但是从陈生搜集的情报,以及朱厚照哪里得来的信息,都证明弘治皇帝的身体非常健康。
按照明实录的说法,着凉然后吃错药而死,是非常不应该的事情。
从历史上给出的结论,如果倒推道弘治十七年来,这更是给人一种弘治十七年不一般的感觉。
或许生活在历史中的人物们,没有这种感觉。
但是陈生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二十世纪的天外来客,他自己本身是一个随时可以跳出历史舞台,作为第三人观察时局的人物。
弘治十七年,实在是太不一般了。
被弘治皇帝压制了十几年不敢抬头的达延汗小王子,竟然敢蹬鼻子上脸来找弘治皇帝的麻烦。
让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事,往日里正义凛然的士大夫竟然第一次集体发对弘治皇帝发动战争。
若是一般怯弱无能的皇帝,士大夫们集体发对也就罢了,但是像是弘治皇帝这种明君,遭受到士大夫们集体反对,就值得让人深思了。
若是想要分析弘治朝,就要联系大明朝从太祖开始到崇祯皇帝的每一个朝代。
众所周知,开国的帝王,皇权至高无上,皇权更多的时候代表权利,而在开国帝王的威压下,每一个能臣都不得不瑟瑟发抖。
这个时候臣子的权利可以说是小的出奇,甚至出现了明太祖一个人当皇帝和宰相两个职权的奇怪现象。
但是随着皇帝的更迭,并非每个皇帝都能跟开国帝王一样的雄才伟略,那么皇权就会慢慢的缓慢下降。
从明成祖皇帝开始,继任的帝王的水平就开始明显下降。到了三扬辅政的时候,士大夫们的权力则开始一种崭新的姿态,站立在朝堂上。
而皇权则开始缓慢的下降,并逐渐演化成一种所谓神话的威权。
这种威权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权力,而是要依靠以内阁为首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演变成权力。
这个时候,皇帝的话语权开始受到影响,皇帝更多的时候已经难以乾纲独断,要受到士大夫们这个阶层的影响。
而士大夫们这个阶层则愈发的展现出对这个国家的掌控能力,到了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勋贵们集体扑街,皇权手里的枪杆子变得没有以前强有力。
士大夫们掌控了国家文武部门,对国家的掌控能力更加强大。
逐渐,士大夫阶层依靠内阁,已经不是简单的听从于君王,他们开始左右君王,甚至开始产生了摆布君王的野心。
但是奈何大明的君王,都不是愿意让人百步的乖孩子。
到了弘治皇帝这里,更是鲜有的出现了明君。
弘治皇帝登基十七年来,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外部边疆没有战事,内部提拔了一系列的正直的官员,让政治变得清明起来。
国力自然不停的上升。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现象,用不了多久大明或许会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但是这一切都在弘治十七年开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改变,达延汗小王子突然对大明动手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是疥癣之患,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甚至包括弘治皇帝本人,都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里。
但是事实就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大明陕西的精锐部队全线扑街,大范围的被人打败。
敌人占领了灵州、清水营边关堡垒丢失不计其数,重要物资损失殆尽。
这个时候,过惯了幸福生活的士大夫们依然不愿意发动战争。
因为他们比弘治皇帝更了解国家的情况,同时他们也隐约的感觉到了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那种事弘治皇帝妄图改变国家逐渐趋向于稳定的政治状态。
弘治皇帝并不希望大明的皇帝最终成为一种威权,而是希望国家的权力,真真正正的掌握在君王自己手里。
所以他出手了。
他希望借助前线的战事,重新扶持军方的实力,让皇帝手里的枪杆子变得更加有力一些。
同时通过各方的渠道,打击已经露出了破绽的隐藏在国家内部的蛀虫。
最终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
士大夫们一个个都非常聪明,他们很明白,弘治皇帝的做法,是妄图改变这延续了多年的祖宗发。
让内阁为代表的士大夫们重新成为皇权手下的傀儡,而并不是皇权成为士大夫傀儡。
一个人摆布一群人唱戏,和一群人摆布一个人唱戏的感觉自然是不一样的。
不过弘治皇帝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意识到祖宗法有问题的时候,他第一反击的手段却也是祖宗法提供的力量。
他依靠卫所制度迅速调集陕西前线几乎所有的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