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偶遇友人(2/2)

走出牢房,三人来到一个狭窄的小巷。小巷里泥土味很浓,两边都是土墙。这里寒冷潮湿,守和陆琪不约而同地开始微微发抖。每隔数丈,便有一盏油灯,照着昏暗的小巷。

走了好一会,守才发觉这些土墙都是一座座土瓦房,紧紧地挨着,中间的小道曲折,暗无天日,像是迷宫一般,守又想起无名石窟,不由得心想:“这些反贼怎么那么喜欢迷宫?”

三人继续走着,七转八弯。陆琪往上面看了看,见天上一片漆黑,忍不住问道:“话说,这里是甚么地方?”

张珩道:“洞中寨。说是‘寨’,其实只是一个地下废弃的村子,是很久以前留下来的。我不知道他们是甚么时候把这里当做大本营的,但这里是地底,的确是一个藏身的好地方。”

“原来你在来之前这里就是他们的大本营了?”陆琪问道。

“正是,”张珩回道。

守忽然明白过来,为何慕容将军会说“反贼”的人数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多: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无名石窟“正是反贼的据点,而他们在此处的人数自然就多了。换句话讲,他们不是被“逼”入这“无名石窟“中,而是撤退回自己的大本营。

“我们到了,”这时,张珩忽然停了下来,说道。

此时,他们站在了一个小土瓦房面前,房子的木门已经严重掉漆,且紧紧闭着。张珩敲了敲木门,里面传来一道浑厚的声音:“进来。”

嘎吱一声,张珩推开掉漆的木门,进入土瓦房,守和陆琪紧跟其后。

房间很昏暗,里面摆了一张破木桌,还有四个板凳。桌子上面亮着一盏油灯,也是这昏暗房间中的惟一一个光源。破木桌后,坐着一个男人,年纪大约有五十来岁,身披官军的铠甲,面色黝黑,鬓角发白,蓄着浓密的胡须。一双眼睛如黑夜里的星星般明亮,两条剑眉傲气十足,紧拧的眉毛透着一股正气,眼角有皱纹。

张珩朝着那个男人微微点头,道:“将军。”

“来了?”那个男人正是“反贼头目”张常胜张将军。他又道:“门关上。”

离门最近的陆琪把门关上。

“坐,”张常胜道。三人走向了破木桌,各自找了一把凳子,坐了下来。四人静坐着,谁都不说话。

片刻之后,张常胜忽然露出疲倦的笑容,打破了沉默:“张珩小友,近日过得可好?”

张珩答道:“都好,就是不知怎么才能离开这里。”

张常胜缓缓道:“快了。”

张珩道:“寨子入口被堵住了。”张常胜回道:“我知道。”

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从两人言语中,守得知了三个他认为很重要的信息:

其一,张珩待在张家军,不仅仅是因为外面已经被官军堵住,令他无法脱身,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已经是张家军的军师,所以更加不能离开。

其二,前几日,入口以东有座土瓦房毫无征兆地坍塌,结果众人发现房子后面竟藏有一条通道,通往离军营很远的一个地方。张家军在被困的这段时间里,粮食已经见底,现在洞中寨入口又被封住,张常胜急于带领张家军撤出无名石窟。幸好,现在又出现了一条新通道,张常胜已经决定在这几日内开始行动,通过新通道撤出万窟山。如此重要的信息,张常胜和张珩竟没有回避守和陆琪,也是令这两人疑惑不解的一件事。

其三,张珩认为,此时的张家军经过了奈河之战,实力大受打击,此时十分薄弱,必须尽快重振旗鼓,招兵买马。他建议,离开无名石窟后,便去拉拢各地老百姓的人心,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种种苦难的人民,例如西方的饥荒。这种村子恰恰到处都是。这令守和陆琪大为疑惑,因为他们一路下来,并没有看到这种村子。

“那些达官贵人有福可享,又何必反对那个当朝奸贼?也只能说那个奸贼果真狡猾,给了那些没有谋反之心的达官贵人诸般好处,又残害那些与他不对付的官员,让所谓‘逆反之心’消失殆尽,从而稳固他的位置。这些达官贵人无所作为,我们也只有集结起老百姓,才能推翻这个搅乱朝廷的奸贼。”张珩总结道。

听到这里,张常胜点点头,表示赞许:“正所谓‘民者,国之根也’,百姓为国之根,而不是那些达官贵人。此话不错。所以你有何建议?”

张珩道:“我的建议便是去到每个地方,去拉拢人心。如果他们此时正在经历苦难,我们就可以将责任推到奸贼身上。如果他们没有经历苦难,我也可以想方设法说服他们。当然,若他们不想要,我们也不能强求。”

张常胜明白了张珩的意思:“你可以做到么?”

“我可以说服任何人。”张珩道。

陆琪忽然道:“不对,既然你们是反对那个所谓的奸贼,而不是皇上,为何你不是弹劾那个奸贼,反而大动干戈,要去集结天下百姓,起义反抗皇上的朝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