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阴暗的往事(中)(2/2)

初中要毕业的时候,知道张恒喜欢看书,杨霁就建议他开始写东西,将他所思所寄往的事物寄托于文字之中,写出故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杨霁的鼓励,他也不会走上写书这条路,得到了他的鼓励和支持,张恒已经把杨霁当做了自己最好的兄弟。

年岁渐长,上了高中的张恒终于在一次被勒索中学会了反抗,把那几个勒索他的小混混打得极惨,对他来说,这似乎就是解锁社交的密码,哔的一声芝麻开门,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许多人开始对他的态度好转,愿意与他说话,也会在一些课外活动时叫上他。

对于这份经历,张恒总结出来的关键词是“血性”。

但李炎却觉得,实际上并非如此。

被欺负者容易接受恶意的同时,也往往缺乏接受善意的能力,他们的认知能力就像一张大网,会在长期的欺辱中自动过滤掉那些传递过来的较小善意,甚至将善意曲解成另一种恶意,一个长期经受欺凌的人,往往也是孤独的,同一处境的被欺凌者互舔伤口抱团取暖也是无用之举,只会徒增悲伤,

最大的关键在于,他们不仅缺乏、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几个可以为他们说话,及时做出反击的战友,所以才会任人欺凌。

毕竟,一个班级的几十号人都是人渣的几率并不会真的那么高,所有人都是混蛋的情况也只会出现在夸张的艺术想象里。

看不惯欺凌的人肯定是有的,但没有友情的佐料,没有相处的感情作为驱动力,贸然出击不仅可能讨不到好,还会引火烧身,变成两面夹攻的尴尬局面。

所以,想要破解这样的局面,最要紧的就是懂得认知、学会利用这套规则,让周围的人看清楚,你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一个受尽欺凌而绝不反击的人,周围的人往往摸不清他的底线,就算想打圆场也是难如登天,于是只能选择,漠视。

最简单的突围方法有两个,一个就是拥有至少一个以上,性格足够好的好朋友,这样小社会的人际圈地运动在关系网的围栏挤压过来时,就会不攻自破。

另一个,则是融入这套规则里,当一个人展现出了底线,又能够表现出可以沟通的特点,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随意欺凌了,道德感强烈的班委,喜欢安静的人气和事佬根本不用找,会自动出来救场,随着和同学的关系逐渐扩大紧密,这些小混混和霸王们就要在动手动嘴前顾忌一下后果了。

毕竟一旦话语权与不满集中到了另一边,那么被边缘化的对象,就是他们自己了。

李炎是相当清楚这套规则的运作模式,因为没有父母的庇护,他和妹妹李真很早就懂得了这套属于青少年们不成文的社会游戏规则,作为孤儿,要一直看人脸色行事的他,很容易看穿别人表情里的细节,也不得不变得擅于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王。

这样也有代价,戴着面具的人并非察觉不到自己的虚伪,他们也会渐渐变得疲惫不堪,麻木地看待困死在躯体里的真实的自己。

直到柴新击碎了这层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