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心死神活,参透性命 下(2/2)
《悟真篇》绝句第一首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里直接表达了道和丹法的关系,张伯端暗示了道是顺化,需要把它逆过来,就是要再回归虚无,用佛语就是要明心见性,用无极图表示就是上面那个小小的空心圆,不如此,就不可能真正重返虚无,不如此,就不可能真正长生。
很多高道都是佛道兼修或三教合一,不过道家和佛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道家重肉身,形神是不可分的,虽然有尸解、兵解之类的,那是没有办法的时候才这么做。而佛家则重轮回,肉身只是一个临时的载体,神才是重要的。
至于总说的张伯端三教合一的具体体现在哪里,“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三教异门,源同一也”,这里简单提几句。
先举一例说一下张伯端引入的儒学思想。张载有一套着名的人性理论,主张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变化气质的思想。天地之性源于太虚,是本性,而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属性,因为气有偏、正,所以气质之性就有善恶的区别了。要想克服气质之偏,就得追根溯源,“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张伯端深以为然,他把气质之性视为欲神,“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先天之性则视为元神,“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者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佛教思想的引入,则集中在“明心见性”等方面,对于他的先命后性的理论形成,以及渐修顿悟的修炼功法方面影响很深,上面讲了一些。就《悟真篇》而言,张伯端自己也说前半部分讲内丹,“惟谈养命固性之术”,后半部分则满满的禅理,有32首禅宗诗偈,表达“本源真觉之性”。此外,天台本就是天台宗的圣地,佛教极为兴盛,张伯端又极为欣赏云门宗的雪窦重显禅师,对其修炼也曾说这么评价:“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如果对云门宗的禅意佛理理解不深,哪能说得出这种话来。
其他的还比如在《悟真篇》的序中说的三教关系,“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
由于自己本身并不是一个修炼过金丹术的人,儒学功底、佛学原理更是皮毛也谈不上,所以这些功法、理论也全是根据书本里面得来的,讲起来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也不可能讲得全面,更没有办法讲得深入透彻,道友们就姑且一听,大概能明白张伯端的三教合一的丹道思想就好,至于会不会有兴趣实践一番那就是诸位看官自己的事了。
张伯端的南宗的丹法传到白玉蟾时就加以发展,特别是白玉蟾的再传弟子李道纯在元末兼三教和全真教的清修丹法,进一步发展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炼功法,他把这三关又叫三化聚鼎,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三花聚顶,这一脉就是上面所说的清修派。
传到元末时,陈致虚把南宗和北宗合并以后就不再分南北了,当然这是说的清修一脉。及至晚明,全真教龙门派出了一位集大成的弟子,就是第八代弟子伍冲虚,对还虚阶段的功法进一步加以完善,这里先不讲,等下一篇还会详细讲伍柳心宗。
南宗的阴阴派一脉如果追索的话,应该是从翁葆光开始的。元末南北合宗以后,阴阳派走上了和清修派完全不同的道路,到明清时代又分成了东派和西派,除了陆西星和李涵虚两位大佬,同样下篇再介绍他们。
最后再回到长生久视的话题来,前面讲过,南宗五祖都是长寿(五祖白玉蟾有争议),这绝非偶然,在张伯端看来,每个人都可以长寿的,想当年老子就说长生久视,前辈的话当然得相信。张伯端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学会清修一脉的功法,长生虽不可能,但延寿效果应该是足够显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