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内忧外患(2/2)

千载难逢之雄主!

大魏的前身是已经残破的大唐,虎死威犹在,凭着这份基业,尚且可以震服四方,但对内,则是得慢慢调养。

千载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大战之后,或者说王朝更替后,几代之内都得休养生息。

李萼欣赏天子的志向,因为他是个魏人。

但他得劝阻,因为他是朝中的大臣。

“陛下说的不错,正是臣的愚见,赢了,开疆拓土,但一时之间战死的将士、消耗的粮草辎重。补充的兵甲,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弥补上的。”

吃的用的可以慢慢攒。

只不过这上阵厮杀的将士,你总不能求爷爷告奶奶给你现生吧?!

最短也得养个十几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送上战场。

赢了还好,伤亡大部分时候不多。而且总有战功,活着的人都能高兴,只有那些死伤将士的家眷会落泪。

要是输了,往往就是一阵一军的溃败,那死的人就难以计数了,满城裹素不是说说而已,甚至是激起将士和百姓的厌战心思,骤然作乱,连皇位都有可能不保。

“陛下之丰功伟绩,已胜过大半前人,治大国如烹小鲜,毕竟是水磨工夫,若是强行索取,必遭反噬。”

朝中除了李萼崔佑甫等绝对的心腹之外,还有段秀实等一班大臣,近日也在不断进谏。

这其中有不少人都是经颜季明挑选过的,本身也都有相配的才能和本事,不少人品性堪称刚正君子。

让他们都不得不进谏,看似是颜季明近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过分出格,但实际上也是保守和激进理念的冲突。

他以前做魏博节度使做魏王的时候,自然可以放开手脚,有时候孤注一掷只求胜利也算是能让人理解。

可现在,这是一整个国家。

“大部分人都觉得,朕已经安定了西域,赶走了吐蕃,让回纥、奚人俯首称臣,四方已然臣服。

在他们看来,这已经够了。

朕可以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里,安心享受唾手可得的富贵,让后代子孙都躺在朕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

然后,再等着下一个轮回,等着下一个姓氏的崛起,推翻朕所建立起的一切。”

严庄沉默不语,任由天子激动地说着,等他稍微沉默片刻,一向无脑服从的严庄,这时候却露出些许肃然,认真道:

“臣,向来以追随陛下为荣。”

“你当年也是对安禄山这么说的吗?”

颜季明抬起头,戏谑道。

“自然是的。但对于陛下,臣是真心的。”

严庄居然没有任何忌讳,甚至是不怕天子以后想起来再怪罪他。

实在是,颜季明所暗示的那个未来,但凡是个男儿,又有谁能不心向往之。

大魏,居然只占据了这么小一块地方。

外面的世界还很大,还有很多土地,等着他们君臣去征服。

“陛下一向仁慈,应该知道,倘若您下定决心这么做,会有很多将士战死,会有很多百姓继续挨饿。”

要打仗,就得调动士卒,征发民夫,把钱粮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严庄不在乎有多少人死,这一刻,他在乎的只是这个年轻天子的基业。

“你的意思是,再这样下去,容易亡国?”

“臣死罪!”

他重重跪下,将头磕出声音,抬起头时,已然见血。

“但凡再过两年,求陛下,再等两年吧。

等大魏稍微太平些,等天下再恢复几分力气,臣情愿将家产全部捐出,以资军需,臣自个愿意亲自披甲上阵,替陛下去打下新的江山。

但眼下,还急不得啊!”

......

“杀!”

天色晦暗,还没下雨,就已先有愁云凝结,而遭遇的两方兵马,根本顾不上天色,虽然哨骑一再地传递回警告,但他们双方都还以为离彼此尚且有一段距离。

直到他们绕过一处山丘,迎头撞上。

吐蕃人的内战爆发了。

吐蕃赞普冷冷地注视着前方。

才开战不久,他的将士就已经撕开敌军的阵线,不用更多时间,这群乱臣贼子的首级就会被送到他的面前。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再度动摇了他对国内的统治,朝廷里渐渐有了质疑他的声音,某些大贵族甚至站在朝廷里反对他的决定,希望赞普能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

叛贼已经集结,磨刀霍霍喊着要造反了!

而他们,却还是挂念着自己族中的私产。

想到这里,他眼里就止不住流露出阵阵杀意。

如果有一天,能够杀光他们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下令,还要亲眼看着那些人惨死在刀下,为此只会觉得无比快意。

但没了这些大贵族,他也不能继续做这个赞普了。

重新扶植一个赞普,对他们来说并不难。

“放箭!”

嘶声竭力的叫喊,将他的思绪重新拖拽回现实,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先把眼前这股叛军赶尽杀绝再说。

双方在一场厮杀后互有伤亡,对方已经承受不起第二次冲击,但吐蕃将军为了减少伤亡,下令暂且退却,命令弓箭手开始第二轮齐射。

吐蕃军队是能打的,何况还是受赞普亲自调动的军队。

而这时候,后军忽然骚动起来,赞普回头看去,几个骑兵正纵马狂奔而来,没等到跟前,他们就滚落下战马,被人搀扶起来。

“天竺!天竺人!”

他们绝望地喊道:“望不到边际的天竺人打过来了!”

天竺,无论是在大魏还是大食或是吐蕃的眼里,都是绝对的弟弟。

具体参考王玄策的生平经历。

他在出使的时候受到天竺大臣的袭击,随行携带的礼物全部被劫掠,跟随他的三十多名骑兵大多战死。

盛怒之下,王玄策就地发檄文,得到上千吐蕃士卒、七千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一战击溃天竺兵,不过一阵之战,斩首数千。

因为天竺弱小,在当时的大唐也不受重视,与其他的将领相比,这种功绩也不出彩。

王玄策被后世赞誉为“一人灭一国”的功劳,也只是让他得到了一点象征性的赏赐。

毕竟在当时的朝廷来看,这就像是自家一个小孩出门一趟,用开水浇了一个蚂蚁窝,这有什么好夸奖的?

吐蕃赞普和在场大多数吐蕃人都觉得愤怒。

什么时候,天竺也敢出门咬人了?

“还有...大食!”

哦,那就不奇怪了。

牵着狗链子的人也出门了。

“调集兵力!”赞普怒不可遏,但心里却是暗喜,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让他重新竖立威望的好机会,他高声喊道:“我会亲自击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