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间商(2/2)

尽管商人们没有说的那么直接,但是他们的小声讨论还是给了唐诗韵这种感觉。

管委会对于这第一批来到台南的大明商人非常重视,尽管其他委员没有参与接待工作,但他们却在客轮的会议室里通过展厅内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时刻关注着这里。

唐诗韵刻意与商人们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之后便立刻将商人们沟通的内容通过对讲机汇报给了管委会,这一下子倒是让刚刚成立没几天的管委会有些错不及防,同时几个委员也因此松了口气。

错不及防是因为大家没有想到那些商人的反应会这么快,给他们一种这帮人都是职业间谍的感觉,似乎商人更应该关注价格和利润,而不应该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了管委会的窘迫。

松了口气则是因为这种姿态很符合管委会的预期,管委会没有效仿其他穿越团队采用国家身份,而是用一个较低姿态来和大明商人接触,这种行为和当前商人们的推测非常接近,这更容易传递出管委会想要宣传的那种姿态。

七家商人代表不是消费主力,他们能够跟随渔船来到台南,其主要目的还是要打探一下台南人的实力。

其次他们也是想来看看台南人究竟急需什么样的物资,毕竟台南人用全新的赚钱手法刚刚从他们手上赚走了数千两银子,算得上是具有了支付能力。

所以他们携带的白银并不多,而彼此双方还没有建立起能够达到赊账地步的互信,因此只有花楼代表买了几块小镜子,其他几家购买了一些小饰品和指甲刀,看起来是准备拿回去试试水,卖的好再来进货。

这种相互试探的情况可以理解,当然交易的价格也算是双方都很满意。毕竟管委会已经得到了泉州港的部分商品价格单,所以在制定这些商品价格的时候还算符合时代标准。

一块巴掌大的化妆镜标价10到20两不等,这个价格只比大明铜镜贵上一倍左右,这主要是考虑到了这类镜子的应用范围很小,基本上只会在大明富贵人家的夫人、小姐之间流转,所以管委会没敢叫高价。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了一定的宣传想法,目前管委会和大明商人还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所以用较低的价格推广产品才是主要目的,商业信誉先建立起来,等自产镜子做出来再考虑涨价的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方式。

其次就是管委会希望这帮商人能够把台南这边的情况带回泉州港,这么做的目的主要还是考虑到建设台南城急需建材和劳工。

指望一帮21世纪的人建设一座城市是不现实的,除非900个穿越者都有基建经验或者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出身,否则劳动效率和积极性都会影响城建,与其让一群不靠谱的人来做这份工作,不如从大明招募一帮劳工过来加速建城速度。

对于穿越者群体来说,浪费在这种单纯体力劳动工作上也是一种浪费,别管穿越者们学的是哪种专业,大家最起码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见识也不是这个时代人所能想象的。

所以穿越的正确打开方式并不是一帮穿越者来到1620年搬砖建房,而应该是合理利用资源,以管理者和技术专家的身份来运作一座城市。

与这些商人建立初步的贸易互信也能间接让他们给穿越者团队背书,说白了就是通过他们把这里塑造成一个没有危险,能够赚钱的地方。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还是非常保守的,不是活不下去一般都不会离开故乡,所以想要招募大明劳动力来这边做工,最好就要有这些大明原住民来提供‘中介’服务。

七家大明商人代表非常清楚这些‘唐人’商品的价值,他们或是碍于携带的白银不够,或是因为身份因素无法替主家做决定之类的原因没能大肆采购‘唐人’商品。

可这不代表他们看不出其中的利润,所以在彭少杰提出帮忙雇佣工人、购买建材等方式获得优先采购权的时候,这帮人脑子转的很快,基本上没想太多就跟唐诗韵签署了合作协议。

用这些商品的采购权做担保,而且还给了他们中介费用,这帮大明商人可没有什么顾虑可言。

说句难听的,人家说不得干些坑蒙拐骗的手段就能把劳工凑齐,管委会又是许诺了雇工薪资交给他们这帮中间商而不是直接发给那些劳工,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风险。

而这样的方式对于穿越团队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运作模式,仔细想想,其实和后世那些包工头干的也没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