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多好的田,可惜变荒地了(2/2)

中州聚居区与钱安聚居区风貌自然不同。李俭走进街市,虽说高密度聚居区的建筑模式大同小异,但中州的建筑在细微处更有特色。

李俭不是本地人,他总觉得眼前的建筑有点奇怪,但总说不上来。绕着人家的居民楼转了几圈,李俭才反应过来——这地方的民用建筑,好像没有逃生梯。

逃生梯本不是华夏居民楼常备的东西,严格来说,为了消防安全,逃生梯该有。但这问题大家心知肚明,地方就那么大,建筑就那么点,与其在建筑外做疏散楼梯,倒不如将楼内楼梯称作疏散楼梯。别管这玩意真起火了能不能疏散,就说有没有吧!

严格按照要求,完完全全为了消防安全而专设的疏散楼梯,居民楼里可不常见。

灵气复苏后,由于居民区的建筑物都变成了十分宽大体胖的盒子楼,一栋里能住几百户人家,疏散楼梯的重要性才终于让它成了居民楼常见的东西。

说句难听点的,像过去的楼房,一栋里头住十户人家的,有楼梯能走就不错了。如果火势真起来了,“顶多也就烧死几户”——这是很严酷的事情,这样说只是为了和其他情况对比,并非真觉得这样没事——但要是一栋里住几百户人家,只有平时给他们上下用的楼梯,而没有额外设置专用的疏散楼梯,就等着出安全事故后责任人跳楼吧。

当然,前头那位也可以跳。

不过李俭绕着居民楼转了几圈,都没见到同样身宽体胖的楼房有外置疏散楼梯,也没看见内部有特殊楼梯的影子,啧啧称奇。

咋了,中州聚居区这是玩特殊化?一栋楼住几千人的地方都不打算设置疏散楼梯吗?

正当李俭打算进一步研究中州聚居区楼房的特色时,几个学生找了过来,只说是车队准备好了,就差他一个,可以上路了。

李俭看了看和自己年龄仿佛的学生,满头问号。

现在说话都不避讳了吗,上路这话说着没什么问题,但听起来也忒怪了。

对中州居民楼的研究只能搁置一边,李俭跟着学生回到招待所,又在停车场里上了车,才知道他们把自己劝出门溜溜后都做了什么。

首先是车辆人员的再分配。两辆特种车辆是肯定不能多载人的,这个没法说。物资车本也不适合多载人,但稍微挤挤,每辆车也能坐三四个人,就算是在轮换司机外多添了一两人,充当护车人员。

剩下四辆客车算是护车人员分配的大头。原本的安排是导师们一辆车,其他学生占三辆。这在一般时候还好说,但既然要安排人员护车,就要按照战斗力分配。重新分配后,两位大导自然没人会安排他们做战斗人员,只是将小导和学生们打散了分在四辆车上,抽战斗力比较强的,每车各准备七到十人,充当护车人员。

这样一分,战斗力量在车辆间又不均衡了。不过这倒是好办,两个实验大组商量了一下,载有李俭的客车走最前面,充当“破风”,后头隔三辆或两辆车再排一辆客车,就算是将战斗人员尽可能地覆盖车队。

李俭上了车,知道这样安排,没说什么,只是在车头位置坐下。

严格来说,这样的车队防卫体系并不算出彩,也不算差,挺平庸的做法。将自己当做战力保底放最前面,降低前进方向的妖兽威胁,除了有点拿自己当“耗材”的意思,没什么不妥。

倒不如说,在这大家都要为车队安全出一把力的时候,只要能适当地“使用”自己,就算是好事。

司机小心翼翼地看了眼坐在旁边的李俭,没看出他有什么表示反对的意思,才轻轻踩动油门,开出招待所停车场,向聚居区西边出发。

出了中州聚居区,昨日午夜看见的大片平原此时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下,李俭确认了,那些上好的良田,真的成了灌木丛的家园。

这里的气候条件比庐州要稍差一些,但中原的自然环境为灌木生长补足了残缺的短板。杂草混合着灌木丛,在初春的平原中组合成了一头黄绿色的怪物,枯黄的部分开春不见得会有生机,但其中冒出的绿芽已经足够说明,这片平原之后会是谁家的天下。

和杂草加灌木的组合比起来,乔木的“动作”要显得更慢。隐隐可见过去用来划分不同人家田地边界的树,晓是自灵气复苏已经过去数年,也只不过让自身更大了些,却不见有新生树木向旧时田地侵袭,全让杂草和灌木占了去。

车队碾过土路,看向过往良田,一个晃神,都觉得自己像是开在杂草的海洋里,眼前这条不见一丝绿的浑黄土路,倒像是有先知在绿色海洋中开出一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