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孙五落魄的原因(2/2)

当晚置酒相待,请太公和众教头作陪,众人吃酒吃得尽兴,忽听石匠来找王安,王定六随口问起,那石匠头言道:“启禀小官人,庄院的石材不够了,可否借家中牛车每日去直渎山一带贩运一些来?”

王定六摆摆手,此等小事何必放在心上,且喝酒。

王安:“小官人,家中石材确实颇为耗费,俺却不太懂其中缘故。”却见孙五在旁边拱手插话道:“好叫小官人得知,俺看那些石匠技艺不精,浪费的太多,故此石材总是不够,多是被他们雕废了。”

王定六:“哦?哥哥如何得知?”

孙五:“小人本就是石匠学徒,学艺在老家歙州的石山,只是技艺不精才改行做草药生意,没想到却更是消折了本钱流落在此间,但是眼光却不差的。这些时日见此间石匠手艺一般,废料过多,倒还不如去歙州请几位好匠人来。”

刘赟:“孙五兄弟说的是,歙州与某家乃是临近州府,那里的石匠却是闻名天下,俺州中大户建庄子,多有请歙州匠人的。”

王定六点点头,吩咐王安记下此事,自去到歙州请师傅。忽然高可立又想起孙五的身世,好奇问道。

高可立:“对了,既然哥哥家乡就在歙州,却也离的江宁府不算太远,为何不回去看看?却怎的与俺一般,成了破落户的?”

孙五被高可立问到伤心处,咬牙切齿恨道:“还不是被俺们乡间大户所骗,先是骗俺用十亩地作抵,把俺从地户变成了无地乡户,以此借给俺五十贯钱,又鼓动俺去贩药材,俺才凑够百贯买了他家的药材上路,本想一路去沧州,可才到了江宁,那药材竟全部坏烂不可用也。”

刘赟:“那兄弟如何不报官?告他欺诈之罪?”

孙五:“嗨!俺走前本来签了契书,可到了江宁府衙才知,那上面根本没有官府押印,是张白契,官府不认做不得数,就这样白白被那大户骗了钱、地,户籍也没了,闪的俺有家也不得回。”

王定六:“何至于此?哥哥不是有乡户籍贯吗?回乡伸冤有何不可?”

众人闻言也纷纷点头赞同,王太公插话了,摇头叹息说道:“你等不知啊,此乡下常见骗术耳,须知乡村地户抵押了土地后,一旦改为无地乡户就等于失了土地,除非拿出带有官府押印的契书,把借的钱还上才能把土地归还给他,否则就等于是无地破落户,大宋行商之风盛行,不知有多少乡下的无知村民受骗上当,将自家的土地抵了银钱去做生意,弄的血本无归,流落江湖啊。”

孙五惭愧的低下了头,王定六也想起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们,确实有不少都是像王太公说的那样,因为做生意赔了本落草为寇的。想必最开始的本钱,也不是抵押了土地就是抵押了房产的。可他还是不理解,像孙五遇到的这种明显是诈骗,被巧取豪夺剥夺了土地的,大宋官府居然不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