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虽不多,但也有点功绩。(2/2)
try{ggauto();} catch(ex){}
他这是何苦来哉?
韩琦也不知道自己未来何苦来哉。
也许真就是附会不正吧……
但不管什么苦,自己这个官应是走到头了。
“你去参知徐州吧。”
赵祯有气无力的挥了挥手。
“正好,范仲淹回来了。”
“你就替他去安抚百姓吧。”
韩琦愣了一下,摘下官帽,缓缓叩首三下。
泪流满面的他不知道未来的自己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要提议这种明显“大逆不道”之事。
但此时,他对仁宗只有愧疚和感恩。
“陛下,望多保重身体。”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闭目养神。
若不是因濮议之事……
朕也不用为洗刷老父亲荒唐的形象而努力。
为维护仁宗、英宗传承的合法性而努力。
英宗能在这里得到什么呢?
他除了为自己的亲爹争到亲爹的称号外,就别无所获。
如果他觉得能够玩弄执政和台谏于鼓掌之中、提高了皇权也算的话。
但这是以大宋制度失衡为代价而得到的。
“唉……”
烂摊子,烂摊子。
一堆烂摊子。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理解宋英宗的心情。
但不明白宋英宗挣这个是挣什么劲儿。
两人的立场是不同的。
仁宗没有儿子,他这个过继寄养的儿子是很得百官认可。
自己则不同。
自己不挣这个名号那就得让那群王八蛋捏扁搓圆。
他就是要让他们时时刻刻记住。
自己这个皇帝是他们请来做的!
……
【弄完这些私事,宋英宗总算想起他亲政第二天所问的事了。】
【他也不问大臣了,直接下了两条诏令。】
【其一是对考核官员的“磨勘”制度作了些调整。】
【公元1066年九月,将一般文官的磨勘时期从三年一次改为四年一次。】
【而待制以上改为六年一次磨勘,以减缓官员升迁官称的速度,并对中高级官称的定额作了限制,以达到减少政府俸禄支出的目的。】
【十月,诏“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大比”的规定遂为后世所遵行。】
【对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作了限制,并减少了录取的名额。】
【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录取总人数不超过六百人,以达到减轻由“冗官”的俸禄给国家财政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有利于澄清吏治。】
……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捋着胡须,心中感慨万分。
宋自建国以来奉行五代旧制。
每年都进行科举考试,后来又不定期举行。
有时数年不进行,又或连考数年,再后又间行隔年考一次,没有规律。
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员相当少,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很有限。
最初每次总共一二十人,到太祖末年,每次也只有一百多人。
直到宋太宗得了帝位的次年。
一次科举录取的各类人员达五百多人。
以后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较多,尤其是隔年考试的年份,更会增加录取的人数。
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大增,这也是造成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对这些毫无头绪,还是范仲淹提出精贡举他才看明此事。
“范卿觉得此事如何?”
范仲淹一脸严肃之色道:
“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法。”
“若想根治,还需治本!”
赵恒闻言闭上了嘴。
还想怎么治本?变法改革?
未来的你都没改成,现在的你更改不成!
不如静待后人智慧!
他就不信,大宋一朝一个厉害的皇帝都没有?
唐朝还有武宗呢!
……
天幕上。
骨瘦如柴的天子躺在病榻上。
奄奄一息的皇帝颤抖着手在床边写下七字。
“立大王为皇太子”
一旁奉写遗嘱的大臣看到,轻声道:
“立嫡以长,陛下圣意既想颍王,还请圣躬亲加书明。”
全身无力的皇帝又提笔加写了三字。
“颖王顼”
……
【宋英宗是想起来改革了。】
【但时间有点晚了,此时西夏加紧对宋朝的侵略,英宗不得不先攘外再治内。】
【起初他想求和,派遣使者诘问西夏却没有丝毫作用。】
【李谅祚率军亲征,大规模入侵宋境。劫掠大顺城、柔远寨各地。】
【随着宋夏战事发展,宋朝的冗官冗兵问题日益严重,各项费用激增,国家财政几近崩溃。】
【宋英宗忧心如焚,又无力挽狂澜,很快就再次病倒了,从此病势日渐沉重。】
【公元1067年正月初八,宋英宗病逝,终年三十六岁。葬于河南永厚陵,谥号“宣孝皇帝”,庙号“英宗”】
【临终前,他仓促立下二十岁的长子赵顼为皇太子。】
【为宋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