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皇帝的衣甲 2(2/2)
但同级别的官员,“衣甲”则具有向其问责的权力的,一旦“衣甲”向这些官员亮出自己的甲衣,这些官员必须据实以答,不能有半点疏漏,否则等同瞒报,罪加一等。
这让各地官员、将领尤为不舒服,这等于是他们的身边一直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而且一个没注意,很有可能随时会爆炸。这让那些想要徇私舞弊的官员们如鲠在喉,但皇命如此,他们都不得不小心行事。
因此,在大周朝,那些个封疆大吏远远没有前朝时手眼通天。
经过辛王之变,人们都认识到了“衣甲”的厉害之处,但是人贩子劫持案又让大家看到了大周朝内也有“衣甲”看不到的地方,这让庆华帝很不高兴。
而姬针首当其冲,各方面的弹劾如雪片般积满了御史台的桌案。
姬针现在面临了很大的压力,一路以来,他都拥有着其他朝臣无法比拟的特权,但是竟然让人混入京师,劫走了刚受过皇帝御封的禁军侍卫之子,这如同打了庆华帝一记狠狠的耳光。
不过,这倒给了左相和右相问责“衣甲”架构的机会。
游基礼认为,“衣甲”再厉害,但它的定位也应该是辅助,而非主流。一个国家的安全应该掌握在军队手中,而不是隐藏在暗处的情报机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同理,“衣甲”的判断也不是每次都是正确的。因此,朝廷不应该过于依赖衣甲,而是应该完善保密制度,同时规定相应的泄密惩罚措施。
他强调法制优于人治,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些衣甲在做出判断时,掺杂了多少人为的情绪在里面,那么,他的结论就难免会有所偏颇。
因为这一观念跟宇宗帝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朝堂上,双方之间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别看这仅仅是庆华帝一句话的事情,但这牵扯到大周朝的祖制,庆华帝也不敢贸贸然的予以修订,因此,他一直在这件事情上保持缄默,既不会为姬针说上半句话,也不会驳斥那些对祖制不敬的官员。
其实游基礼和樊彦都知道,这是皇帝将这个难题留给了朝中大臣们。
如果,朝臣能够意见统一,并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也会冒大不韪修改祖制,但明显朝中的争论还不足以打动他作此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