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回昌城内(2/2)
也就去年果军剿匪惨败之后,上头才真正地重视起了匪区的情报,认识到原来对方确实有可能搞了不少工厂出来,摞到他们这些探子身上的压力方才小了几分。
不过即便如此,愿意亲身前往锐京的人还是不多,毕竟哪怕有钱有官,那也得有命花才行,尤其是现在果党的情报系统内,一大票的都是些下三滥的角色,觉悟当然高不到哪里去。
至于剩下的县城,可以说基本大同小异,有些变化但并不算大,搜集到的情报也都是些大路货,不少还是人家早就公开的内容。
唯独一个回昌稍微特殊一点,但那也是因为南边七十多里外的州田村搞了个盐矿。
要说这赤匪开了个盐矿的消息,若不是前前后后来了两三批人,都亲眼见到了运盐船停靠在码头边上。
而且在果军实行严格封锁之后,匪区内的盐价居然比外头还要低的事实摆在眼前,恐怕他们上上下下,都不敢相信这里真的出了一口盐井。
而在接受了现实之后,各路人马不动心那肯定是骗人的,但是州田盐矿位于回昌县和寻坞县中间,东西两面全是山脉,寻坞再往南去又是粤省,以果军目前的架势,想要打下此地,怕是得费不少心思。
最有可能的人手其实应该是粤省的陈济棠,实际上人家也确实有所行动,现在赣南这里又有钨矿又有盐矿,在其他人看来简直就是个印钞机,甚至比印钞机还要值钱,所以不可能不去试一把。
但结果摆在这里,老早前粤军就打起了粤东北和赣南的主意,可几番进攻下来,都不用主力红军出手,几支新组建的部队加上地方赤卫队,就把人给彻底打趴了。
后来陈济棠也老实了下来,盐矿对于把持了沿海大省的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而钨精矿也可以通过转手贸易赚个差价,所以后面就乐得坐山观虎斗,指望着看常凯申和赤匪打个两败俱伤。
但情况从去年底开始又发生了些许变化,当初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两广军阀正计划反常攻势,所以没有顾得上占赤匪的便宜——当然他们占不占的上就是另外回事了。
可战争的结局实在是太过惊人了,赤匪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让周边几大势力无不感到深深的胆寒,就连赚得满嘴流油的陈济棠,也开始产生了别样的想法。
而且现在常凯申虽然是下野了,可他的政治影响力依旧遍布全国,没事还喜欢派个说客四处联络,推销他那一套“攘外必先安内”的说辞,对此各路军阀大多并不感冒,但心里头难免留了疙瘩。
现在下一轮的剿匪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但不少势力已经开始做起了提前的准备,匪区北边自有果军负责,但南边也不可能像上回一样,不弄上点手段。
所以回昌这座四通八达的商业城镇,自然就成了众人眼中相当重要的情报来源,像商人这般被上头派来的人员,实际并不在少数。
一夜无事,第二天清晨,商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屋子,虽然他藏的东西都相当隐蔽,但是小心行得万年船,他能活到今天可不是全靠的运气。
照着昨天的路线,他又背着一包早已准备好的样品来到了布行,这个身份是他最好的掩护,轻易不能丢下。
现在的中央苏区虽然已经可以自产棉花、纺纱和织布,但是相比于内部庞大的需求,供应还是相当紧张,所以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还是会固定从外面采购一批平价纱线和布料。
而外来的商人冒着风险过来做生意,当然也不会吃多大亏,虽然他们卖进来的物资提不上多少价,不可能狠狠地赚上一批。
但是只要运来了规定的紧缺商品,就能从官方领取到相应的凭证,然后换取当地的特色货物。
现在苏区内部的工业不发达归不发达,可其中的一部分还是办得有有模有样,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产业。
这些生产出来的物资,除了供应苏区内部的军民消费外,还有一些则向外开放,以得到更多的原材料。
一些胆大点的商人发现了这点之后,自然不会放过机会,结果类似的生意是越办越红火,就连一部分果军也掺和了进来。
毕竟打仗归打仗,钱还是要赚的,所谓的封锁,只要有了门路,自然就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