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 出航(四十)(1/2)
第1929章出航
面对荀子的怒喷,嬴政全程面无表情。
你能看出他的心情肯定不好,但他确实没有真正动怒。
整个过程中,李斯几次绷不住有心阻止,但是嬴政一直不为所动,静静的全部听完。
皇帝不发话,李斯自然无法越俎代庖,也只能跟着听完全程。
听完后,嬴政依旧一言不发,既没有当场治荀子和伏念的罪,也没有大度的接纳荀子‘略显’激进的‘谏言’。
他只是沉默的以眼神示意李斯把人送走。
这一次,李斯再也维持不住自己身为荀子学生该有的表面功夫,随随便便就把伏念荀子给打发走了――也就是外界看到的那一幕。
三人现在就是在笑李斯和皇帝。
皇帝虽然没有动怒,没有破防,但他能默不作声的听完荀子喷他的所有话,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无从反驳。
不是说嬴政一定反驳不了荀子的说辞。
想反驳有的是办法,像之前那样让李斯说屁话,他来拉偏架就可以,甚至可以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强行堵死荀子的任何话。
虽然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用来强调君王的无上权力,但嬴政要这么解释,谁也不能反驳。
但是这些反驳的话有一个共同点――都得嬴政下场。
直接以皇帝威权驳斥也好,下场拉偏架也好,都得嬴政这个皇帝出面,无非是全部自己来,和配合着李斯来的区别。
无论哪一种,对于嬴政来说都是有些丢颜面的行为。
之前为了推行焚书令他亲自下场一次也就罢了,现在再来一次就不免有些落面子了。
当然,用歪理反驳荀子是丢脸,被荀子指着鼻子骂也是丢脸,甚至在荀子开口后第一时间把他人撵走也是一种丢脸。
当荀子舍出自己的命,甚至也舍出了整个小圣贤庄后,皇帝的颜面就必然被扯下来了,无非是怎么丢脸的区别。
嬴政选择默默听完,然后再报复,谈不上是什么好选择。
但其他选择同样如此。
脸面既然丢掉了,想要再体面的捡起来就不容易了。
除非嬴政能够饶过儒家,展现出绝对的肚量,然后再撤销焚书令,展现足够的仁慈,如此一来就会显得是小圣贤庄在无理取闹。
到时候讲究天地君亲师的儒家就会变成一群为了自己利益构陷贬低皇帝的小人,原本的道德高地轰然倒塌,皇帝的面子自然就回来了。
但……对嬴政来说,为了这点面子所要付出的代价未免有些大,根本不值得,属于本末倒置。
能给皇帝堵个两头死,伏念等人自然高兴
虽然代价很惨重,但是……你就算不恶心皇帝,他一样要你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都不乐,
张脸看着伏念,悠然笑道,“说实话,我有些意外,大师兄你竟然真的会带上荀师叔去见皇帝。”
伏念平静的回道,“师叔是长辈,长者有求,又是合理请求,我没理由拒绝。”
从逻辑上来说,伏念见皇帝是为了缓合儒家和帝国的矛盾,身为儒家目前辈分最高,地位最高的荀子同行再合理不过,否则皇帝那边也不会直接同意。
只可惜皇帝没料到荀子的脾气比他想象的要更暴躁一些――不过这倒是很合理,荀子年岁太高了。
荀子在天下诸国活跃的时候,秦国还处于昭襄王统治时期,是嬴政的太爷爷。
嬴政出生的时候,荀子入楚国为县令,已经不怎么活跃了,等嬴政真正掌权的时候,荀子就彻底隐居小圣贤庄了
虽然嬴政很推崇韩非这个荀子之徒,但他对荀子可以说除了名字以外并无其他更确切的认知,最多就是听说荀子性情古怪特别。
至于特别到什么地步,就很难有明确的认知了,毕竟为尊者讳,为长者讳,鲜少有人会提及荀子过去的‘风风雨雨’。
当然,伏念给出的这个原因只是场面话。
皇帝不了解荀子,他还能不了解吗?
荀子摆明就是找茬去的,他能同意根本原因是,他也想找茬。
儒家的掌门是个君子,是个在旁人,在自己人看来都古板中正的传统君子,但君子也是有脾气的。
就算他肩上扛着小圣贤庄的生死存亡,该有的脾气也还是有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伏念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还能扭转局面。
他想见嬴政再劝说一次,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既然荀子这个长辈都豁出命去不要了,他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颜路负手淡笑回道,“《论语》有云: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掌门师兄果有先贤之风。”
伏念摇了摇头,“伏念无能,岂敢再自比先贤以污其圣名?”
“真要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当是荀师叔。”
荀子已经是耄耋老人,他的岁数就是他最大的保护伞,甚至比他大儒的身份更好用。
他不想死,就算嬴政想灭小圣贤庄,也会放他一马,恭恭敬敬的把老爷子抬下山去。
这不是说年纪大就有免死金牌,只是华夏文明自古以来的习惯,尊老爱幼嘛。
只要还没到人性泯灭的程度,一般都不会对这两类人下死手。
即使是嬴政,也会尽可能的手下留情――这或许也是嬴政能忍着听完荀子谩骂他的话的原因之一,当场把老人叉出去太不体面了。
张良闻言不禁会心一笑。
若说如今的天下究竟有谁还能和早已远去的先贤诸子相提并论,也就只有荀夫子一人了。
因为严格来说,荀子活跃的时候,世上还有不少大名鼎鼎的诸子先贤存世,他也和其中不少有过交集。
比如道家的庄周,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公孙龙等等……
他活跃的时候,还算是诸子百家的鼎盛时期,而在荀子逐渐归隐后,天下诸国纷争的局面渐渐消失,虽然仍有七大战国,但秦国一家独大,六国保守自困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诸子百家也就失去了继续繁荣下去的土壤。
而除开荀子的话,最有资格的则是他出色的学生韩非。
至于伏念三人齐鲁三杰的名头虽然响,但水平还差得远。
“说来,荀师叔人呢?”
伏念朝着北边的藏书楼一颔首,“回来就去看书了。”
张良和颜路闻言又是一笑。
try{ggauto();} catch(ex){}
伏念此时朝张良问道,“山庄内的学生都安排的怎么样了?”
“该走的都已经走了,还留下的……都不愿意走。”张良简单回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