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桥之变的一些考辩(2/2)
《明史》为满清编修,“通洋”二字,不过“通虏”之遮掩罢了
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奏疏中写明:“耿仲明者,该抚孙元化之中军也。黄蟒、湖丝,黄龙所执,以为仲明透贩之物,而并以持元化之短长者,镇主贩而欲专之,抚分权而旋噬之”(《复登抚岛事初定疏》)
黄龙为一镇总兵,孙元化是登莱巡抚,孙是文官,黄龙是武臣,孙又是黄的上级,黄有何胆略去对抗孙元化呢?
真实情况就是黄龙严肃军纪,动了一些人的蛋糕,于是崇祯四年十一月,东江发生兵变,耿仲裕等人捕捉黄龙,割去其耳鼻,打断其腿。
实际上,黄龙此次遭遇兵变,孙元化第一个跳出来指责黄龙贪污酿成此变,黄龙也遭遇了明廷处理。
但是明廷很快就查明了情况,根源就在于耿仲明私通后金。
耿仲明事发两个月后,吴桥之变起,耿仲明本为孙元化派去镇压的武官,他却居中号召,拉起一支兵马,攻破登州,成为真正的主事之人。
案黄龙身为东江总兵,一镇明军最高领袖,耿仲裕仍然敢以兵变割去其耳鼻,打断其腿。对于耿仲明等人来说,吃一只鸡又算什么?
吴桥之变,表面上看来是士绅与士兵之间的爆发,实际上是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东江崩溃的一个缩影。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杀毛文龙。崇祯三年四月,刘兴治杀陈继盛。崇祯四年十月,耿仲裕带人斩去黄龙耳鼻。
其代表之处就在于如陈继盛、黄龙等优秀东江武人因为严格的军纪,被孔有德、耿仲明、耿仲裕等人排挤乃至消失的过程。
耿仲明、耿仲裕之残害黄龙,与祖大寿杀死何可纲之间有何区别?
耿仲裕兵变虐害黄龙与耿仲明联系各部作乱登州时间上不超过两个月,以明代的交通条件,时间线索上具备鲜明的联系。
如果仅仅是因为吴桥一只鸡,就把耿仲明、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的行径解释为受士绅欺压而不得已为之,实在是对陈继盛、黄龙等东江武人的一种不公。
如果耿仲明等人是官逼兵反,被刘兴治所杀的陈继盛、被耿仲裕残害被孙元化弹劾的黄龙,他们又是什么官呢?反而成了欺压良善的黑手。
这又何其不公?
这些情节写入书中,于剧情无益,反而影响行文节奏,但是不写又失去了一开始写本书的本意。
发在作品相关,请诸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