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的凶作(大饥荒)(2/2)

宽永凶作(1642~1643),起因为全国范围的天气异常(暴雨、洪水、旱魃、霜、虫害),特别是东日本日本海侧受灾严重。

享保大凶作(1731~1732)是江户时代中期发生的饥荒。

享保16年(1731年)冬天气候开始异常,并持续至隔年。享保17年(1732年)夏天,因为冷夏与害虫而导致西日本中国地方、四国地方、九州地方各地,尤其是瀬戸内海沿岸一带严重歉收。梅雨持续了约60日导致夏天气温过低,蝗虫、小绿叶蝉等害虫大量繁殖造成严重虫害,灾情遍及西日本的46个藩。总石高原为236万石的诸藩,该年只收成了百分之二十七弱的63万石,饿死者超过12,000人(《德川实纪》记载饿死者为969,900人),250万人以上苦于饥饿。

天明凶作(1783~1787),是江户时代中期1782(天明二年)至1788(天明八年)发生的大饥荒,是扶桑近代史上最大的饥荒。

以遭受粮荒影响最深的东北地区为中心、全国有数万人死于饥饿(据推断约为2万),杉田玄白在《后见草》中有所记录;同时,各藩藩政基本陷入瘫痪局面,难以对饥荒做出应对,同时对灾害的统计、救援工作相继失败,大量农民变成难民流失。以陆奥弘前藩为例,灾前13万人口(安永九年)在灾后仅存8万(宽政四年)、过半领民流失。与饥荒同时兴起的瘟疫亦于各地流行,从安永九年(1780年)至宽政四年(1792年)的十二年中,日本非正常死亡人数约为89万。

天保凶作发生在1833年至1839年(天保4-10年),是连年歉收而形成的全国性的严重饥馑。

1829年(文政12年)大丰收,但后两年多冷雨、干旱、虫灾,接连歉收。1833年(巳年)天时不顺,加之冻灾和暴雨,奥羽发生大洪水,关东屡遭暴风雨袭击,当年收成西国仅收三分之一,从中部到东北、北陆或收三分之一,或颗粒无收,出现大荒年,也称“巳年饥馑”。1834年至1835年同样歉收。到1836年全国平均收成只有四成。形成慢性大饥荒,仅东北地方死者即达数十万人。1837年至1839年连年发生虫灾和瘟疫,1840年是平年,勉强维持小康,但歉年一直持续到1843年。

因此,米价以及各种物价暴涨,农村荒废,农民和下层町人妻离子散,穷困至极,各藩领地立即爆发一揆和捣毁运动。幕府采取救济措施如供给大米、设置救灾窝棚、限制造酒、降低零售价格、出卖存米、禁止贩运和囤积等。各藩也为应付这一危机,努力确保粮食,因此运往江户、大坂的大米激减。幕藩的救济措施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结果,从大盐平八郎暴动开始,各地接连发生一揆和捣毁运动。

频繁的凶作导致各种暴动“一揆”。据统计,江户时代,约有l052次“一揆”,中间有3次高潮,即“享保凶作”、“天明凶作”、“天保凶作”发生期间,分别为90次,114次,1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