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下) 一箭双雕 严可求献计破局(2/2)

“吴王,臣等请奏建国称帝,吴王为何拒绝?”一见到杨隆演,徐温就板着脸说道。

“徐公,信上我已说明,我福小德薄,于淮南无功,当王已是上天眷顾,要我称帝不是折杀我吗?”

“你是先吴王的亲子,身体里流淌着先吴王的血,继承了他的福德,怎能说是福小德薄?吴王继位十余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民生富足,岂能说是无功?”

“我十一岁继位,那时只是个孩子,哪懂治国理政,都是徐公与诸位大臣的功劳。”

“我等是淮南的臣子,你是淮南的王,我们的功劳自然也是你的功劳,吴王怎能说没功劳呢?请吴王莫要推辞。”

“可……可我觉得建国称帝时机不合适,不如……不如等时机成熟了再考虑此事如何?”杨隆演似商量似哀求地说道。

“吴王,唐朝早已灭亡,如今蜀、汉、吴越均已建国,我淮南此时建国乃顺应天下大势,时机正当时。”徐温把语调抬得很高,杨隆演有点害怕了,于是紧张地说道:

“徐公,要不这样,先建国,至于称帝之事我确实无法胜任,等以后有更好的时机再称帝也不迟,如何?”见杨隆演坚决不称帝,徐温有点不高兴,但他没有再去逼迫杨隆演,他想既然建国了,称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杨隆演用一招缓兵之计巧妙地否决了称帝之事,成功阻止了徐温想借机行使皇权的念头。其实杨隆演这招是王令谋教他的,因为在得知徐温要回来时杨隆演就问过王令谋,如果徐温逼迫自己建国称帝该怎么办,王令谋就告诉杨隆演可以先建国不称帝来拖住徐温。

既然要建国,那就得取个国名。徐温说在吴王的属地建国自然就该叫“吴国”,至于年号,徐温与众人商议后定为“武义”,乃文治武功,仁义道德之意,杨隆演对国名和年号比较满意,就同意了徐温的提议。

天祐十六年(公元919年),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吴国建立,杨隆演由唐朝治下的一个藩王,晋升为一个独立国家的王,并且正式改元“武义”,自此与唐朝断绝法统关系,大赦境内。既然建立了新国家,少不了要对有功之臣进行加官进爵,这也是徐温人等力主建国的直接动力。在徐温的操持下,吴国设立百官制度,这个制度不是按照王的等级设立的,而是按照皇帝的等级设立的,因为在徐温看来,杨隆演称帝是早晚的事,所以就一步到位了,徐温做了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集军、政、荣耀于一身,位极人臣;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也是军政于一身,父子俩牢牢把控着吴国的权力无人能及。徐温没有忘记大功臣严可求,升他做了门下侍郎,骆知祥为中书侍郎,徐玠为副使。其他杨氏旧将如柴再用、刘信、李简等都是大将军,王令谋为内枢密使。其他文臣武将以次进位,宗室都封为郡公。而周宗、宋齐丘和马仁裕,因为没有直接在朝中任职,所以没有得到进封。

当然,杨隆演对父兄的追封也是少不了的,建立宗庙、社稷,追尊父亲杨行密为孝武王,庙号太祖;哥哥杨渥为景王,庙号烈祖。为了与历史上其它年代的吴国区别开来,后世将杨氏建立的吴国称为“南吴”或“杨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