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弭兵会盟1:世界和平会议,为什么齐国提出了异议?(2/2)

if(("standalone" in window.navigator) && window.navigator.standalone){ document.writeln(""); } else if(!!navigator.userAgent.match(/\(i[^;]+;( U;)? CPU.+Mac OS X/)){ document.writeln(""); }

请点击,然后点击“”

最快更新春秋鲁国风云最新章节!

;   赵武采纳了叔孙豹的意见,专门与宋国执政上卿向戌进行详谈。向戌欣赏领命,出使楚国。楚国令尹屈建热情接待了向戍,向戍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希望晋楚两国放下刀兵和平共处的意见。结果,楚国也有意休养生息,愿与晋国休战。

其实对楚国来讲,甚至比晋国更需要与中原列国诸侯的和平,因为楚国必须可腾出手来对付可恶的吴国佬。

离开楚国后,向戍马不停蹄,花了几个月时间,不辞辛苦奔波于各诸侯国,列国诸侯闻讯纷纷表示支持。

世界和平,用当时的话讲是弭兵会盟,但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不单是晋国的问题,也是鲁国、齐国、宋国等诸侯国的共同问题。这便是乌馀问题。

乌馀本是齐国大夫,齐国先君齐后庄公当时支持晋国的栾盈起兵造反,并出兵进攻晋国,这位乌馀大夫提出了不同政见。但齐后庄公根本未听取乌馀的意见,一意孤行,最后以失败告终。

乌馀见齐后庄公吃了大瘪,就各种讽刺嘲笑,终于惹怒了齐后庄公。乌馀见自己的大嘴巴终于惹上祸了,干脆带着自己的封邑与族人投降了晋国。

这也是公元前548年的事,虽然当年齐后庄公被崔杼弑杀,但乌馀已经投靠了晋国,而且,晋国国君晋平公又很欢迎列国诸侯大夫带着封邑来投靠,所以乌馀就没考虑回到齐国。

大夫带着封邑投靠他国是很严重的违法乱礼之为,分封制规定了“大夫无外交”,即公族大夫未经国君同意,不能私自去外国,不能私自结交他国大夫。这是为了防范国内大夫带着族人封邑投降敌国的隐患。

但春秋走到了现在,君权已经被大幅度消弱了,最早的制度设计中为避免大夫带着族人封邑投降外国的“大夫无外交”便成了空纸一文。对大夫来讲,什么大夫无外交,天大地大,想去哪里便去哪里。

于是,带着国土投靠他国的隐患便爆发了。如纪国国君的弟弟带着自己的封邑投降了齐国;前面提到过的卫国大夫孙林父也带着自己的封邑投降了晋国;现在又讲到齐国大夫乌馀也带着自己的封邑投降晋国。

象这样的事,在春秋早期是很罕见的。各国那些牛气冲天的大夫们互相有往来,有的甚至还成了好朋友,如吴国的季札,鲁国的叔孙豹,齐国的晏婴,晋国的赵武、韩起、叔向等人,郑国的子产,宋国的向戍,楚国的屈建等等。

他们之所以誉满春秋江湖,正是因为有了互相交待,所以才会互相欣赏,口口相传,惺惺相惜。

齐国大夫乌馀带着自己的封邑廪丘投靠了晋国。贪得无厌的晋平公大喜过望,他立即任命乌馀为晋国的廪丘大夫,这意味着晋国占领了齐国的廪丘。

这令齐国非常火大,乌馀也知道齐国一定要来寻自己的麻烦。乌馀的麻烦在于廪丘本就是齐国边境重镇,讲白了就在齐国,而离晋国则有千里之远。

齐国要来收拾乌馀,乌馀怎么可能守得住廪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