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 心中疑团(1/2)
听着赵田刚嘴里说的这一大套似乎很有道理的振振说辞,在苏秀玲和薛柯枚的脸上,都露出几分鄙夷的神情。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从小到大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所奉行的经营理念,一直都是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哪有把挥金如土,追求享乐美名曰是企业的实力?而且,就算是国外的企业,也不见得就可以随便无原则地铺张浪费的呀?
所以,也难怪大家对赵田刚的这套理论不信服了。
娟娟见柳莺莺的两个嘴角往下直撇,虽然她也觉得她父亲的办公室确实显得有些奢华,但是,她心里多少还是觉得有些不服气,于是,便也帮着爸爸辩解起来:
“柳阿姨,这在国外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企业嘛,总要有个大企业的气派。不能显得太寒酸。”
“孩子,你没听说过皮包公司吗?那些皮包公司的经理从外表上看,哪一个不是一个个光鲜亮丽,出门豪车进门大酒店,一点也不寒酸。但恰恰就是驴粪蛋表面光,就是专门靠华丽的外表来招摇撞骗的。”
由于柳莺莺并没有亲眼见过赵田刚所在的这家美国迪斯拉医药公司的真正实力,即使薛柯枚也向她说起过这家公司的规模确实不容小觑,但是,说实话,在她内心还是有些半信半疑,不太相信这个公司能有如此大的实力。尽管她也知道赵田刚的公司,当然还不至于是皮包公司,但由于看不惯赵田刚的这一套做派,所以,情急之下,随口才举了这样一个并不太适合赵田刚的例子。
“......皮包公司?”
娟娟一听,顿时脸憋红了,“我......我爸爸的公司怎么能和皮包公司相提并论呢?......再说,皮包公司敢一出手几百万几百万地借钱给别人开资的吗?”娟娟当然不能接受别人这样当面贬低他的爸爸,她一着急,眼泪差点都要落下来了。
被娟娟这么一怼,柳莺莺一怔,也觉得刚才自己的话有些重了。
“娟娟......”
见女儿出国这才几天,为了替爸爸辩护,便和长辈顶嘴,薛柯枚赶紧呵斥住了女儿。“你怎么能这样和阿姨说话呢?”
“娟娟,赶紧给你柳......柳阿姨道歉。你柳阿姨说的没错,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为实。她毕竟没亲眼见过爸爸的公司,所以她这么说自然有......有她的道理。况且即使说错......错了你也不能这样没......没大没小的。”就连赵田刚,也装模作样地摆起面孔,教训起了女儿。
“对不起,柳阿姨。我......我刚才有些失礼......请您原谅。”娟娟也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说话,便向柳阿姨道了歉。
“娟娟,”此时,柳莺莺也冷静下来,她摸了摸娟娟的头,感慨地说,“你说得对。也许......也许阿姨的观念,真的......真的有些落伍了。”
大家都沉默了。
薛柯枚心里很清楚,今天,女儿之所以反应这样过敏,从小的方面讲,其实说到底,这还是和过去赵田刚在公司里的处境有很大关系。毕竟,不管是在河西县水泥厂,还是后来在水泥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女儿,一直都对爸爸在公司里,逢人便低三下四地点头哈腰,活的没有一点尊严,她心里当然有些压抑。
除了这些,另外从大的环境讲,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随着西方的各种思潮蜂拥而入,导致社会上的许多传统观念在新的条件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就是说,现在的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和自己这一代人,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由于他们不了解历史,所以,当然也就不能理解当年艰苦创业的艰难。
想到这里,薛柯枚用手抚摸着娟娟的肩膀,看了看女儿,语重心长地说道:
“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啊。创业难,守业更难。艰苦奋斗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你还小,等以后慢慢就懂了。”
其实,赵田刚毕竟也是在这种环境中熏陶出来的。他当然知道,自己的这套歪理其实就是强词夺理,在为自己的享受,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只是他不愿意承认罢了。此时,见大家对他的这套做法不太认可,他也能够理解。而且,从内心讲,他当然也不希望女儿也向他这样,这么小就讲究奢华,不懂得节约。但由于话已经说出去了,又不好意思改口。于是,便嘿嘿嘿地干笑了两声,对女儿说道:
“娟娟,你妈妈说的也......也有道理。不错,做什么事一......一定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有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你不知道,你妈妈的公司,现在连开......开资都发愁啊,当然不能像我这样大手大脚了,所以,她那样说还是有她的道理的......”
娟娟这才点了点头,不再吱声了。
刘春江和张永强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没有说话。
说实话,刘春江知道,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上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同时出现,有国外的国内的;有国有的民营的;有合资的独资的,等等。由于这些企业的所有制体制不同,再加上经营者个人在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上,本来就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国企的眼光来看待外企和民营企业的做法。
而且,不管怎么说,赵田刚所在的公司说到底公司还是有钱。所以,他对赵田刚的这套“理论”,也不好做出评价。
这时候,由于上班的时间快要到了,有几个外面的人,开始陆陆续续地往这边走。不用问,这是赵田刚手下的人来上班了。
大家注意到,来这里上班的人,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