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喜讯(2/2)

杨老太问我:怎么这么多天没见你来,一定是忙吧?

&... -->>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if(("standalone" in window.navigator) && window.navigator.standalone) document.writeln(""); else if(!!navigator.userAgent.match(/\(i[^;]+;( U;)? CPU.+Mac OS X/)) document.writeln("");

请点击,然后点击“”

最快更新遗世风情最新章节!

我说:大娘恁说的太对了,这几天村里活儿多,干一天好几个工分呢。我叔和我婶催了我好几回,让我来问问,问您老见了我大兄弟觉得是否还满意?可我为了那几个工分一直拖着没来。今天队里不忙,这不我立马跑过来了。从他古槐村到咱们宋家村十五里地呢,从家走过来后,天儿也不早了,都快中午了,就在我娘家歇了歇腿儿,吃了午饭才过来,恁可别怪我耽误了这么多天呀!

那杨老太说:不怪,不怪,这不管有什么事还是要以过日子为主的,我明白!回去告诉你叔和你婶婶,就说我对孩子很满意。那人家孩子对悠然又是啥意思呢?

我说:在那天回去的路上,我大兄弟就夸您家悠然姑娘了,这几天,比我叔我婶还急呢!生怕又让别人相了去。

那杨老太道:这么说人家孩子也没说别的?

我笑了说:没有,我大兄弟对您家悠然也很满意,这事儿就看您老和悠然姑娘怎么说了。我这大媒是当成还是当不成,全凭您老和悠然姑娘一句话。请您老明示!”

翠英跟个唱戏文的一样,站起来连说带比划的,中间还用了杨老太的腔调,最后像戏台上唱戏的小武生一样右脚迈出一大步,头一低,双手抱拳当胸向前一拱。

惹的三元与辛花是哈哈大笑,三元笑着问道:“你在宋家村也是这样跟杨老太说的?”

“对呀!”翠英一本正经地说道。

三元接着大笑。

辛花高兴地说道:“你这么一来看把你叔高兴的。快坐了,我给你倒杯水去。”

辛花很快倒了水来,翠英喝了。辛花问道:“你没问问人家姑娘啥意思?”

翠英笑了说道:“我干吗去了?当然问了,可人家杨老太没说自己姑娘愿意不愿意,人家只是说让我兄弟得空儿再去一趟,和悠然再说说话,彼此多了解了解。”

“再去一趟!?翠英你要知道你兄弟可是个老实人,这言多必有失……”三元脸一沉“你就没替你兄弟说句开脱的话?”

“我说了三叔,我说别人家相女婿都是只让去一趟,长辈相不中直接送客。如果长辈相中了,让女儿出来见一下,女儿出来也只是和长辈说两句话,让男方看了,证明自己不聋不哑不痴呆,然后女方就会回避。男女授受不亲,从来都是要避嫌的。您的女儿与别人不同,是个文化人,眼界宽,您老也是个开明人。上次就让我兄弟和悠然姑娘说上了话,这再来一趟就没必要了吧?”

三元与辛花听了是连连点头。翠英说的处处在理,也挑不出毛病来。

翠英接着说道:“杨老太也说我说的在理儿,她笑着对我说,让我大兄弟过去也没有别的意思,让我转告您二老并请二老放心,她母女请我兄弟去只是简简单单地说说话而已。”

“嗯,这就好说了,大概是杨老太舍不得小女儿,有话嘱咐庚辰吧?虽然自古说的是:羞男不羞女。杨老太大可不必只是为了羞辱庚辰,才让庚辰再去一趟的。如果是这样,这亲事不是眼看着就要成了!”三元听了瞬间明白了杨老太的心思,拍掌说道。

翠英一脸醒悟的表情,一拍手道:“原来我也不明白杨老太是什么意思来的,三叔您这么一说,我呀!就像那窗户纸,一捅呀、也就透亮了。”

三元见一向精明的翠英也赞同了自己的推测,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没错。就高兴的说道:“好好好!杨老太没说让庚辰那一天去?”三元问道。

“杨大娘说了,说如果您二老放行的话,就明天去。”

“不叫杨老太了改叫杨大娘了?”三元难得地开了翠英的一次玩笑。

翠英哈哈笑着说:“您老把我点透亮了,知道了杨大娘的意思,对长辈我那里还敢不敬。”

辛花看着三元大笑的模样也开心而由衷地笑了。

吃过午饭后,杨老太让老二看了面缸里的面粉,知道还有不少足够自己明天用的,就放他们兄妹上工去了。

第二天。杨老太早早地就起来,叫了悠然,把院子里一个塑料棚揭开,割了韭菜。

今天杨老太不确定三元两口子是否明白自己的意思,是否情愿让庚辰再来一趟,但知道如果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庚辰一定会到。所以还是早早准备午饭给庚辰包饺子。自己择着韭菜,让悠然梳洗了去做早饭。

杨老太的两个儿子也起来了,像往常一样扫了院子出去和同样早起的乡亲侃大山去了。

村民们没有什么娱乐可以打发这过多的时间,忙了就干活儿,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抽抽烟、说说话,村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但也同样充满了乐趣儿。相互调笑,更以揭发对方的齅事为乐。当事人也不着恼,有的还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笑怪事娱乐了大家而高兴。

虽然娱乐低级,有的人不耻如此。

但凡事无绝对,没有进过学堂的村民从口口相传的各种齅事里,从小就知道了什么事做的对什么事做的错,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从现成的事例里学到很多道理,然后严于律己、恪守己身。

所以慢慢地当代人的齅事没有了,说话也就没有了过多的忌讳,交流多了,大家心中也就没有了隔阂,所有的村民一片亲和。谁家有了事大家都是掏心掏肺的帮忙。

看着是揭发别人齅事的坏事,却变成了现在一团祥和的好事。

在那个年代,谁又能说这样的传承方式是错的呢?当时我们老百姓的理、礼、廉、耻、义……就是这样传承的。

老二和老四在和乡亲们一阵犯浑打嗑后,回家吃早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