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中原大乱(2/2)
“大王,臣以为世子所言有理,如今虽然已经... -->>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if(("standalone" in window.navigator) && window.navigator.standalone) document.writeln(""); else if(!!navigator.userAgent.match(/\(i[^;]+;( U;)? CPU.+Mac OS X/)) document.writeln("");
请点击,然后点击“”
最快更新三国寇封传最新章节!
然已经拿下了寿春,但是魏国的守军并不在少数,想要夺取中原绝无可能,与其浪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不如先占据这几座城池,经营几年后,再作打算。”诸葛瑾出言道
“大王,臣以为事情不会如此简单,接纳曹叡的封地,曹叡会没有任何条件,我看还是先问问清楚,再做打算吧。”张昭出言道。
“大王臣昨日接待陈泰已经问的很清楚了,曹叡的条件就是大王继续尊崇之前向魏国称臣的承诺。”诸葛瑾回复道
“大王欲称帝否?”殿内一人大喝道,孙权视之,乃是蜀汉的降臣潘濬。
孙权老脸通红,但是看着群臣们热切的目光,他毫不犹豫的回复道“当然!”
“大王若要称帝,就需斩断和魏蜀之间的君臣关系,而今以后,大王既不向大汉称臣,更不会向曹魏称臣,大王是天下人的大王,未来是天下人的皇帝。”那潘濬义正言辞说道
潘瑞的这一番话,确实是直击众人的内心,如今形式突变,终有一天,孙权也要称帝的,而他们都是开国功臣,历史上若是评说他们是作为臣子夺了大汉或者曹魏的江山,那便不好听了。
“好。”此刻孙权亦是豪气大涨,他说道“那便拒绝魏使吧。”
“不!”潘濬阻止道“陈泰是来谈判的,我们要和他谈判,城池我们可以收下,作为停战的筹码,而且魏吴之间再无从属关系,吴国可以魏国结为同盟,停战三年,而这些城池将是我们和蜀国开战的借口。”
大殿之内瞬间是鸦雀无声,众人此刻都在看着潘濬,以为得到孙权的肯定以后他疯了。
潘濬却是继续说道“如今蜀汉,占据西北不断坐大,前次夺又走了襄阳,文有诸葛亮,武有赵云、寇封,若是不对蜀汉加以遏制,我怕蜀汉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大王了,大王可别忘记,当年荆州的事情。”
确实,几年的蜜月期,让很多人都忘记了蜀汉和孙吴之间也有巨大的仇恨,如果说蜀汉聚集人心靠的是对曹魏的国恨的话,那么蜀汉众将心中真正的家仇便是东吴,多少蜀汉将领,士卒死在了荆州,死在了夷陵一战中,他们会像占尽好处的孙吴一样这么健忘吗,不会,当然不会。
随着谈判的进行,无论是孙韶还是太史亨,他们此刻都变成了只围不打,中原最大的战场只留下了许昌。
长安的邓芝不断的运兵吸引洛阳守军的同时,赵云、寇封的大军从宛城一路杀到了许昌,如今的许昌城已经衰败了很多,朝中大臣尽数离开后,许昌城再无往日的繁华,城中只有满宠和他麾下的四万军士,徐晃麾下的溃军已经驻守到了虎牢关,寇封能够看得出来,曹叡放弃了许昌,只是不想放弃的太难看。因为若是曹叡不放弃许昌的话,他一定会从虎牢关不断的出兵,骚扰自己的身后。
没有周围的几个城拱卫的话,许昌真不能算是一座王城,一望无际的平原,根本无险可守,曹叡退守洛阳的时候心中清楚,许昌西面的宛城,南面的新野,东面的汝南,失守只是时间的问题,三面受敌的许昌,定是每日战事,粮产也将不再富足,往来也将不再繁华,如同鸡肋一般,不如弃掉。
这就是曹魏和大汉的不同,大汉的思想是光复大汉,所以寸土必争,为的是大汉的百姓,曹魏代表的更多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只要家族不受侵害,他们可以暂时放弃一些东西。
经过了长达两个月的谈判,魏吴之间达成了合作,魏国迅速的撤出了新野和汝南的守军,而吴军也不断向江陵、新野增兵,这么明显的动作,无论是蜀汉的朝堂还是正在围攻许昌的寇封都看得是清清楚楚,吴国的目标变成了蜀汉。
满宠或许真能算一个守成的将领,在进攻端多次受到打击的满宠,靠着三万人已经阻挡了蜀汉的大军一个月了,当然这也得益于城中那数量庞大的储备和蜀汉想要逼走满宠的战略。
本来不愿意强攻的汉军,终于还是对许昌发起了强攻,因为魏吴之间的谈判结果和吴国的动作,对大汉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赵云今日站在在许昌城下,亲自指挥这场大战。
而寇封更是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誓要一举拿下许昌。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如果曹叡知道满宠这么能守的话,或许就不会轻易放弃许昌城了,毕竟许昌经过多年的经营,也称的上一座坚城。
但是今日的汉军和往日的汉军却是大有不同,汉军在寇封的带领下,喊杀声是一浪高过一浪,一波胜过一波,不断的冲击着魏军的防线和心灵。
又是王双,虽然是寇封最勇猛,但是寇封所遇到的阻挡也最多,而从城西冲锋的王双,却带兵率先冲上了许昌的城墙。
这不是汉军第一次冲上许昌城墙,但这是汉军冲上来最快的一次,满宠麾下的士兵和将士变的是捉襟见肘起来。
随着西城墙的告破,汉军主攻的南城墙紧接着也告破了,而后便是东城墙,围三留一,给敌人一条生路之下,敌人自然会产生溃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