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十八章 谁更小人?(2/2)

五年后,麾下有了十一府之地,吴争想要与明室共存。

不为别的,为的就是一加一大于一的理念。

对大顺、大西义军残部如此。

对南边郑森(郑成功),也是如此。

... -->>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show-app2.apple{display: none;} .show-app2.apple .show-app2-content{width: 100%;} .show-app2.apple img.fenxiang{margin: 0 3px;border-radius: 0;width: 14px;height: 18px;vertical-align: top;}

if(("standalone" in window.navigator) && window.navigator.standalone){ document.writeln(""); } else if(!!navigator.userAgent.match(/\(i[^;]+;( U;)? CPU.+Mac OS X/)){ document.writeln(""); }

请点击,然后点击“”

最快更新汉明最新章节!

br />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清。

虽说这一路走来,羁绊不少,可总体而言,也算是挺过来了。

几乎无险可守的江南一隅,生生被吴争打造成了一块清军啃不动的硬骨头。

可到了这时,吴争才发现,这一套理念,已经用不下去、行不通了。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清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

危如累卵之时,所有人想着的是生存,所以,吴争的理念被接受,至少无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

但现在,局势开始稳定下来。

义兴朝与清廷签署了停战条约。

郑森进攻福建不成,退而求其次,在更南些的澎湖屿周边,积蓄实力,而被浙东牵制的福建、两广清军,也没有兴趣和精力与郑森抢夺沿海岛屿,这给了郑森极大的发展空间。

郑森最大限度地收拢、整合他父亲郑芝龙的旧部,甚至不惜处死他的族叔郑联,夺取了郑彩、郑联手中的军队和控制的厦门,这就有了之前北攻,意图借助吴争军力收复福建的出使。

但这项提议被吴争婉转拒绝,郑森暗恼之下,自恃兵力强大,独立起兵,结果遭遇大败。

这场大败,对郑森势力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最大的影响是,原广东提督李成栋(嘉定三屠的主凶)再次降清,这就将广东近七成的土地归于清军控制之下。

郑森明白,无法从陆地北攻,说的简单点,就是打不过。

郑家海盗出身,对水战精通,陆战,就非常不堪了。

之前以三倍以上兵力,两次兵临福州城下,结果被清军打得大伤元气,不得不撤退。

加上郑森确实没有军事才华,这也难怪,海盗出身,虽说招了安,可家族没有军事底蕴,加上也没打过几场仗,想要造就出一代名将,确实非常困难。

麾下兵力多,不代表着有战斗力。

打打顺风仗还行,可真要统率超过十万人的大军,郑森还真没这个能力。

所以,郑森选择由海路北伐,也在情理之中。

原本,吴争就算知道郑森的目的,也不会阻拦,甚至还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但吴争没想到的是,郑森采用的是,一场针对自己的阴谋。

这是吴争绝对无法容忍的。

吴争心里敬佩历史上郑森三十年抗清生涯,可这不代表吴争认可郑森的心胸和能力。

事实上,吴争心中,对郑森的品德和才能是非常不认同的。

历史上,郑森组织了三次海路北伐,次次损兵折将。

其中最可笑的一次是,清军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矢,郑森数千艘战船在途中遭遇风暴,船毁人亡,死伤数万人,不得不撤回。

十几万人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海盗出身,水手都是沿海籍,对于一场如此巨大的风暴居然没有预测、没有应对预案,造成整支军队的崩溃,这是不是可笑?

最后一次北伐,更是令人拍案嗟叹,十几万大军几乎是没遇上清军什么象样的抵抗,直入长江,兵临应天府城下,当时应天府城中仅有清守军不足万人之数。

如此兵力悬殊,加上郑军士气正盛,沿途汉人民众可谓是倾力相助、箪食壶浆,攻占南直隶真得应该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之事。